昔日北幷州,殺得匈奴人,鮮卑人望風而逃,殺的黑山張燕不敢犯境的不敗戰神,自從征戰中原開始,便屢屢受挫。
呂布不甘心,但卻無奈。
長安被破,幾乎在呂布退入城中不久。
近十萬的涼州大軍好似昔日面對洛陽的殘殺一般,將多日來猶如過街老鼠般的怒火全數發洩了出來。
王允跳樓而死,呂布整合了戰敗的三千幷州軍與城中留守的五千人馬,冒死殺出包圍,向山東流亡。
第二百五十八章
董卓的死,相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影響是相當巨大的。
不僅曾經不可一世的涼州軍團從此走向了分崩離析,也讓生活在他強大實力下戰戰兢兢的諸侯們心頭放下一塊大石。同時,他的死,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落幕,和新的時代的到來。
涼州軍團,大致已經分散成了四塊勢力。
首先西涼這塊土地,以韓遂,馬騰為首的新涼州系軍閥終於趁著這個天賜良機,迅速的吞併因為董卓被誅而留下的巨大權利空白。同樣,獲得了董卓一部分實力的馬,韓二人,幾乎已經有了向東擴充套件的本錢。
然後便是李,郭汜,樊稠,張濟四人的十萬兵馬,擁有雍州,司隸,手上掌控文武百官以及皇帝在手,實力比起來算是最為強大。
再最後,剩下的另外一股勢力,卻頗為尷尬。
這便是率軍五萬攻略河東的,徐榮軍團。
徐榮作為董卓手中最為善戰的將才,在涼州軍團中自然是頗有名望。這五萬強軍為徐榮一手練出,戰鬥力自然不用多言,事實上,在此前,徐晃三萬大軍名義上擋住了徐榮東進的道路,但卻是兵疲而乏,徐榮更好似貓捉老鼠般戲弄於他。
但現在,董卓的滅亡,卻將這個統帥放在了異常尷尬的地位。王允昭告天下,李,郭汜等人自然是難逃惡名,而徐榮這個頭號大將更是難逃。
退,後方已經沒有一個穩固的大本營,而李郭汜雖然成功奪取長安以及皇帝在手,小人物隨波逐流,當權威爬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本身氣量的不足致使他們很容易便沉迷進這高高在上的地位。
徐榮這個涼州宿將,自然便是李郭汜最需要提防的人物。
徐榮當然相信,若他退兵長安。等待他的,必然是李郭汜等四人的聯合絞殺。
但若進,不說他手中控制的兵將,現在已經陷入了缺糧之虞,而對方,讓徐榮頗為感興趣地徐晃,也應該知道了董卓死亡的訊息,必然謹守防備,而士氣大振。
就算能夠擊潰徐晃,衝進河東。那麼。幷州晉陽還有另外一支戰鬥力不輸給他的軍隊。
徐榮並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正因為如此,董卓才能大膽放心交給他如此數量眾多的軍隊,任憑他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徐榮同樣是一個生長在邊疆悍勇之地的大將。天生後養的才華使他對匹夫之勇早失去了興趣,但不曾丟棄的卻是好戰的本質,卻用另外一種手段,滿足他地**。
但不論如何。他也並不是一個愚鈍之人。現在手上握有五萬強軍,卻不能再退入關中,只能讓他自尋去處。
或許。楊奉在面對他昔日的臂膀威脅的時候。迫切需要他這樣一個人呢?
徐榮,已經起了投靠楊奉的心思,但卻又擔憂,自己手上地大軍會讓楊奉對他保持深深的警惕,以至於日後,恐怕再難統軍為戰了。
就在徐榮為未來道路躊躇徘徊之間的時候,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終於讓他下定了決心。
來者正是如今楊奉手下地首席謀士。陳宮。
陳宮的才智就算在三國來說,也算頗為有名。當董卓身死的那一剎那。陳宮固然是欣喜萬分,但思慮卻已經轉到了現在河東面臨地局勢。
他固然有智遲地缺點,但幾日來,卻已經有了一個足夠完善的想法。
徐榮的尷尬困境並瞞不住他的眼睛,也能知道徐榮到現在偃旗息鼓按兵不動的原有。
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機遇還要值得慶幸?
所以陳宮幾乎是馬不停蹄來到浦版,見過徐晃之後,很是凜然無懼的向徐榮涼州大軍而去。
要說服徐榮,並不困難,就算楊奉現在已經沒有足夠地實力讓徐榮放棄手中地權利,但同樣的,以現在徐榮地局勢來說,就算能夠擊破徐晃攻佔河東,卻也必然元氣大傷。而在陳宮看來,北方,東面還有兩大強敵覬覦,毫無根基,又揹負著叛逆之名,幾乎沒有半點可能能夠立足河東。
協議的達成,並沒有花多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