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3 / 4)

小說:天才名醫 作者:溜溜

?”

“未來急診科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我也說不太清楚。我跟你舉一個例子。急診科最經常遇到的一種疾病——心源性疾病,也就是心衰,院外心源性猝死搶救成功率在我國不到2%,美國西雅圖地區則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這是差距。我覺得,真是將來我們努力的方向。”秦川第一次向別人透露自己的理想。(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四章 轉院 【第二更】

《生命週刊》很快刊發了出來,譚山醫院徹底治癒燒傷病人的新聞引發了醫學界的熱議。

之前,由於報道譚山中心醫院治癒燒傷病人的媒體是三湘省的本地媒體,而且還是不是很嚴謹的三湘娛樂報。所以很多人將那則新聞看成是有償新聞。加上醫學界看娛樂新聞的本來就不多,所以影響力極為有限。

但是《生命週刊》就不一樣了。雖然《生命週刊》並非學術刊物,但是《生命週刊》卻是非常嚴謹的非學術醫學普及刊物,對於如此重大的事情,他們是不會亂來的。

醫學界紛紛討論,譚山中心醫院急診科究竟是如何治癒嚴重燒傷患者的。

燕京響水塘醫院擁有亞洲最大的燒傷外科科研培訓基地,是國內最權威的燒傷外科醫院。最為擅長特大面積燒傷救治,深度燒傷創面修復等方面的治療。擁有國內多名知名專家。

張卓便是燒傷科方面的權威專家之一,對於《生命週刊》上報道的的事情,根本就不相信:“一派胡言!現在這《生命週刊》也譁眾取寵了,報道的事情一點邊際都沒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特大面積燒傷,能夠讓病人活下來就已經是奇蹟了,怎麼可能會不留下一點疤痕呢?這不是神化基因工程技術麼?基因工程技術搞了這麼多年,到現在,離臨床應用還差十萬八千里。”

張卓將期刊丟到辦工桌上,有些不太高興。作為燒傷科方面的權威,張卓自認為掌握了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突然有人說他們的技術更加先進,讓張卓如何能夠相信?

王華良也看過這則新聞:“張教授,新聞我也看了。我也覺得有些奇怪。因為之前譚山麵粉廠的工人被燒傷的情況我也在網上看過。似乎就是報道中的這個人。對,叫李田旺。難道之前的新聞他們就是在偽造麼?而且,這篇報道中的圖片看起來也很真實。我就有些搞不懂這新聞的真假了。如果是真的。那我們可真是落後了不少了。”

張卓不屑地冷笑了一下:“比我們先進這麼多,可能麼?李永明不是搞了很長時間細胞誘導研究麼?最後搞出了什麼結果沒有?最後還不是得灰溜溜地收場?還不是幹會了老本行?這種研究,也就是騙點科研經費而已。真正管用的,還是傳統療法。”

他們口中的李永明是響水塘醫院的一個年輕人。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李永明便嘗試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到燒傷治療上面來,可惜最後因為一些關鍵環節,無法克服,只能慘淡收場。而這一點也是經常會被張卓拿來諷刺李永明。李永明是響水塘醫院最王牌的科室燒傷外科學歷最高的一個。又拿了國家自科基金專案,另外還承擔了國家部委的重點專案。讓張卓很是眼紅。也因為經常遭到張卓的排擠。

李永明走了進來,張卓與王華良便住口不說了。李永明與這兩個老資格也不是很對付,所以也沒往張卓、王華良那邊看。看到桌上的《生命週刊,隨手拿了起來。

“李博士。這一次的《生命週刊》報道了譚山中心醫院急診科,採用最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救治了一名特大面積燒傷傷員。並且沒有留下任何疤痕。說明你的研究還是非常有前途的。我覺得,你應該前往三湘省譚山市跟人家本科畢業的主治大夫好好交流一下。”王華良有些陰陽怪氣。

李永明卻並不在意,反而更加關注起《生命週刊》上的報道來。

顯示看了封面,然後急急忙忙翻開內容。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李永明研究基因工程技術在燒傷創面修復上的應用研究了好幾年,對這項技術的理解,自然不是張卓等老頑固能夠比擬的。

急匆匆地將報道看完。李永明拿著《生命週刊》飛快地跑了出去。

“這可憐的娃,不是看了這一則新聞之後。精神有些不正常了吧?”張卓抬頭看著李永明的背影。

“估計是。這個傢伙以為是找到了知音了。人家大博士,曲高和寡,不是我們這些老頑固能夠理解的啊。”王華良的話自然是在諷刺李永明。

李永明手裡頭有一例燒傷患者,情況非常嚴重。

患者的名字叫夏碧青,今年才八歲。夏碧青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