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ㄔ熗昴埂�
雖然之前的渤海地宮借鑑了唐朝時期開山為陵的方法,把自然的山體裂縫利用石塊加固,並且在石塊的縫隙當中灌注鐵水,但是畢竟只有一小部分割槽域是這麼做的。如果當時渤海地宮全都是以這種方式加固的話,也不會因為那個巨大的金鐘的轟鳴聲而導致山體全面塌方了。
陳子楊一邊回想著渤海地宮的事情,一邊加快了手裡的速度。這把工兵鏟真的非常的好用,尤其是新鏟子的鏟頭更加的鋒利,不一會兒的功夫,陳子楊就挖到了地表以下三米多深。這個時候累得渾身大汗淋漓的陳子楊發現了一件怪異的事情,這裡的土壤有些奇怪。
正常來講,從地表處向下挖,如果挖得越深,土壤就會越緊實,同時土壤也就會越潮溼。地表的土壤由於經常受到陽光的曝曬,所以地表土壤的水分都蒸發掉了,這樣的話地表的土壤就比較乾燥,同時挖起來也比較省力,因為缺失水分的土壤大多呈砂粒狀態,顆粒之間的粘合性比較低,更容易讓工具插入。
但是隨著地表深度的加深,陽光無法曬到那麼深的地方,所以土壤中的水分就儲存了下來,這樣越向下挖的話,土壤的粘合性就越強,同時土壤中蘊含的水分也就越多,因為裡面含有水分的關係,土壤的顏色也就越深。
甚至於在叢林的野外生存法則當中,有一種從土壤中取水的辦法,就是利用了土壤中蘊含水分的這個道理。在叢林當中,就算是在旱季的時候,土壤下方蘊含的水分也是非常的多的。當野外生存的人缺水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找一個背陰的地方,挖開表層的土壤,向下挖一米多深之後,蘊含水分的土壤就露了出來。
這個時候只需要用吸水性比較強的毛巾包裹住富含水分的土壤,靜靜地等待一段時間之後,土壤中的水分就會被毛巾吸出來。然後只需要用力地擰乾毛巾,毛巾中吸出的水分就會一滴一滴的滴出來。
可是陳子楊越挖越覺得不對勁,這都已經挖到地表以下三米多深了,可是這裡的土壤依舊非常的乾燥,根本就看不出孕含水分的樣子。雖然這裡並不是什麼叢林,但是土壤當中也不應該一點兒水分都沒有呀。
挖了這麼久,陳子楊實在是有些挖不動了,他抓了一把坑底最下方的土壤,然後艱難的利用工兵鏟爬出了這個三米深的大坑。坐在坑邊的陳子楊仔細看著自己從坑的底部抓出來的那把土,並且把這把土和地表的土壤進行對比。
除了大坑底部的土壤更加的緊實一些之外,兩種土壤看上去竟然一模一樣,不管是顏色還是砂粒的大小都非常的接近,陳子楊覺得有些不對勁了。
就算是這片區域都是被回填的,但是三米之下的土壤和地表土壤的形態不應該如此的接近。剛剛回填的時候,這二者的土壤肯定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十幾年過去了,這十幾年中有多少的雨水會滲進土壤的下方,三米之下的土壤一定會殘留一些水分,不會這樣的乾燥。
而且之前老呂說過,那顆巨大的鑽石從他的手中脫落之後,便像一個鑽頭一樣鑽進了地底深處,就好像是那些土壤都會自己躲避這顆鑽石一樣,當這個鑽石鑽到了很深的地下之後,從那個深坑的底部竟然湧出了大量的清水。
在老呂和陳子楊探討這件事情的時候,兩個人也曾經簡單地研究過,很有可能這顆鑽石有什麼特性,會中和土壤的成分,當鑽石掉到了很深的地方之後,應該是這個鑽石造成的洞連通了某條地下水脈,所以那些水才湧了出來。
這些水湧出的量非常的大,並且水流也非常的急,所以老呂等人逃出去的時候,那個地下的陵墓都快被水給淹沒了。照這麼看的話,這裡下方的土壤應該比別的地方的土壤更加的溼潤才對,不應該這樣乾燥啊。
抓著這把砂土,陳子楊仔細的看著,他把這捧砂土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之間倒來倒去。一邊倒著,陳子楊一邊在想著這土壤的怪異之處。這個地方真是奇怪,為什麼這裡的土壤會這麼幹燥呢?
陳子楊怎麼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於是他長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說道:“這一趟陝西之行遇到的怪事也太多了,一件接著一件,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陝……陝西?陝西!我的個乖乖,這裡是一處養屍地!”
在《土木工集錄》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陝西土地質厚而乾燥,往往掘地三五丈而仍不見水。這種土質最容易產生殭屍。也正因為如此,在陝西西部的一些地區,喪葬風俗特異,人死後不能馬上埋葬,必須讓屍體暴露在空氣中。直到血肉化盡,留下白骨之後再下葬,就是為了避免屍體埋入養屍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