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寧之前中國幾位最後的海外賽場堅守者無奈淡出的同一天,國內媒體披露了反映我國青少年之前殘酷現實的一組數字:
1990年至1995年間,國內參與足球專案的青少年達到歷史最高的65萬人;
1996年至2000年間為61萬人;
2000年至2005年急劇下滑到18萬人;
2006年以後更是逐年下滑,截止2010年底,在中國足協註冊的青少年球員不足7000人;
足球學校由最多時的4000多所,下降到慘不忍睹的20多所……
表面看,邵佳壹等人離開歐洲賽場與後面這組數字似無直接關聯,但實際上,這正是中國足球生物鏈上最重要的首尾兩端。
鏈條自身的斷裂,後者必然導致前者,前者反過來又會惡化後者。可見中國足球的整條生物鏈都陷入了從失衡到斷裂的惡性迴圈,而且難以自拔。
足球生物鏈的排列次序,大致如下:
喜愛和參與踢球的民眾特別是孩子;
完善的青訓體系;
金字塔形態的多級業餘、半職業和職業聯賽體制;
水平高且穩定的各年齡段國家級球隊。
其中,鏈條之首的足球人口和主場青少年球員數量,以及鏈條末尾的在歐洲聯賽尤其是五大聯賽效力球員的質量,是表面這一鏈條健康、完備與否的基本標誌。
相比於近鄰的韓日,中國足球生物鏈的成長,至少在形成期並不落後,甚至一度領先。
假a的紅火曾經壓制k聯賽和j聯賽的四平八穩,楊日辰在德甲,李金失、孫吉海在英超的起步,亦絕不遜於被日本公司硬塞給意甲的三浦知良,與淘金德甲的車範根也有得一比。
遺憾的是,堅信功到自然成的日韓足球越來越重視生物鏈首端的滋養,逐步打造出亞洲最為堅實的青訓體系和最高水準的職業聯賽,人才輩出使留洋球員的量和質均大幅增長,國家級球隊自然水漲船高,而急功近利的中國足球選擇了捨本逐末,生物鏈逐級斷裂的惡果便不可避免。
比較之下,日本國內青少年註冊人數近10年來一直在60萬以上,韓國足協註冊的青少年球員也達到50萬人。
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和韓國國足對亞洲足壇的牢牢統治,日韓國家隊連續參加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紀錄都超過20年,其中多次從小組出線。
而中國國足僅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決賽階段露過一次面,小組3戰皆北1分未得1球未進被徹底打回原形。
再看看中國“末代海外球員”的成色,邵佳壹的東家是德乙科特布斯;董圓卓先從曼聯高開,後低走至波蘭、葡萄牙;蒿俊敏所在的德甲沙爾克04名頭不小,可惜他兩個賽季一共得到13次出場機會,零進球、零助攻。
而同期旅歐的韓日球員,朴智星在曼聯三度問鼎英超、一次登頂歐冠;李青龍在博爾頓、其採用在凱爾特人都有球踢;年僅18歲、打破車範根保持39年最年輕韓國國腳紀錄的孫興,乃德甲勁旅漢堡新星,後轉會英超托特納姆熱刺成為絕對主力。
日本球員則後來居上,本田圭佑從荷甲打到意甲、歐冠;多特蒙德的香川真司曾被評為德甲半程最佳球員;長友佑都乃國米正選邊後衛,還有沃爾夫斯堡的長谷部誠、沙爾克04的內田篤人和荷蘭費隆vvv的吉田麻也……
今年上半年橫空出世,舉起中國留洋球員大旗,光芒覆蓋亞洲的掌天,原本有望成為中國足球第一個世界級巨星,卻因為不能容人的足協一紙禁令,逼得中國長城改換門庭,令中國球迷只做了不到幾個月的美夢,發現自家的巨星是德國人的了。
近幾個賽季,中糙憑藉歐美一批頂級球星加盟異軍突起,恆短兩奪亞冠冠軍,單論戰績,在與j聯賽和k聯賽的競爭中已然不落下風乃至後來居上。
可這是在日韓一線球星大都在歐洲聯賽踢球的前提下發生的,每逢國際大賽這些球星應召回國,日韓國足依然是亞洲頂級水準,而失去了裡卡多高拉特、胡爾克、亞歷山大帕託、埃澤奎爾拉維奇們的助陣,只有張宇寧一名歐洲援兵(掌天離開中國後)且可有可無的中國國足,還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樂觀的人說,中國足球儘管因中糙花錢如流水的火爆而東山再起,但虛幻的泡沫之下,要走的路很長很長。復甦之希望不能總是寄託於國足創造奇蹟,而是要從紮紮實實增加足球人口做起,儘快修復自己的生命之鏈。
當在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