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部分(3 / 4)

小說:醫匡九合 作者:中國長城網

臉上微微有些潮紅,語氣不快但是明顯帶著一絲激動:“屬下這幾年也讀了一些史書,對於建奴之事頗有些想法,不知在大人面前,該不該說……”

張力點了點頭,朗聲道:“元良,你但講無妨。”

高元良整了整嗓子,開口道:“屬下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半分好感也沒有。不過他們終歸是漢人。即使他們推翻大明,建立新王朝,那也是短命王朝,這是我漢人自家的事情。可是韃子不一樣,他們與以前的蒙古人一樣,要改變我漢家衣冠,這是屬下絕對不能接受的。”

張力哈哈一笑,激賞道:“不錯不錯,元良所言甚合我意。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到遼東了吧?”

高元良敬佩地看著張力,有些神往地道:“大人是我大明守國門。不讓韃子肆虐中原!”

張力微微頷首,卻並沒有開口接著往下說……歷史上滿清“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那一場血雨腥風現在暫時還沒有發生,故而也無法說這些。

張力不由得有些感概起來。思緒飛回了三年多以前。還記得當初保和殿召對之時,自己做出前往遼東的決定,至今自己也從沒後悔過。

自己從最開始的選擇就是一條充滿危難險阻的荊棘之路……或許在關內找個大明邊鎮諸如宣府亦或者山西都可以慢慢發展,靠屯田增強實力,而後再與建奴一爭高下。

可是,自己並沒有選擇那樣去做。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若是張力沒有記錯的話,滿清在崇禎朝一共入關五次。第一次崇禎二年張力是木有辦法,畢竟人還沒有穿越過來。從第二次滿清入關劫掠張力就開始攔截,破壞,最終讓他們灰溜溜地返回瀋陽。

為了大明百姓不受奴役,必須將建奴一直堵在遼東,直到他們滅亡的那一天,這就是張力所有行動的唯一解釋。

一時間大廳裡的氣氛有些沉默,片刻之後,張力率先開口了:“元良,定國,以你們之見,現在我團山軍該如何處置眼下的局勢?”

高元良想聽聽李定國的意見,故而將目光投向了李定國,問道:“定國,你說說看?”

李定國點了點頭,他先前意見考慮很久了,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他胸有成竹地道:“張大人,高都督,依屬下之見,關內形勢混亂,咱們團山軍最好是坐觀其變。”

張力眼睛深邃了起來,重複了一遍李定國的話:“坐觀其變?”

頓了一頓,張力接著道:“定國,你繼續說下去。”

然而出乎張力和高元良的預料,年紀輕輕的李定國竟然不肯接著往下說,而是沉默了起來。

張力頓時明白了李定國不開口的背後深意,於是自個兒也沉默了下來。

高元良雖然心思沒有張力這麼靈敏,但也只琢磨了一炷香時間,他也終於想明白了李定國的意思……

張大人最多將勢力控制在山東一省,而沒有無節制的擴充地盤,恐怕正是想站在大義的名分上。名義上張力自然還是大明的臣子,控制山東也勉強可以算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可是,京師呢?

是要學趙匡胤,亦或者本朝太祖朱元璋麼?

崇禎皇帝,又該如何處置?

恐怕子啊忠於大明朝的那一部分人眼裡,張力便是活脫脫的“反賊”了吧?

為人上者,哪怕就是裝,也得裝出一副道德先生的模樣,這樣才符合士大夫階層的期望,而後他們才會支援張力吧?

這些想法,在李定國和高元良腦子裡揮之不去,眼下最好的局面,便是讓大明朝被別的勢力給滅亡,而不是團山軍……(未完待續。)

第483章 亡明不由我

其實張力與高元良和李定國想的是一回事,那就是大明最好不要亡於自己的手中。

這個漢人統治的最後朝代,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張力實在有些難以接受親手將他滅亡。

從歷史上來說,明末的問題與漢末、唐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要知道漢代和唐代乃是華夏民族最引以為傲的兩個朝代。

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汙衊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只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它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有些人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