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來和中央專門委員會委員審看了原子彈怎樣才會起爆的紀錄影片。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是國家管理領導兩彈事業的最高機構,由周恩來、賀龍、李富春、聶榮臻、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劉傑等人組成,周恩來是主任。
隨著原子彈研製工作的開展,中央專委委員和中央的許多領導人都特別關心進展情況。在同步聚焦技術取得初步成果後,拍攝了一部絕密電影,從聚集元件開始介紹,對各種部件、器件的研製,到炸藥澆注,再進行各部件組裝,從內心到外層,一層一層的展示,最後組裝一個大球,引出了密密麻麻的電線,這個大球除了核材料鈾235未裝上,其他的幾乎全部裝上了,離原子彈的真正實體已近在咫尺。最後的鏡頭是這個大球起爆,雖然不是原子彈,但是爆炸的威力和蘑菇雲也非同小可。
1964年初,影片製成,沒有配音(出於保密也不讓配音),只同意在放映時,有人做口頭介紹,並決定在一次中央專委開會前放映。
下午2時,專門委員會準時開會,首先放映這部影片。中央專委委員們和有關領導看了以後,興奮得直點頭,給我一個明顯的感覺,他們都認為我們國家的原子彈有希望了。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採用鐵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彈在地面組裝好,不能插雷管,而後吊升到塔頂,進行固定、檢查、測試,等各項工作完成後,最後才能插雷管。
這個鐵塔是北京金屬結構廠生產的。當年工廠只知道生產這個高度102米的龐大鐵塔是個重要任務,而並不知道做何用途。
鐵塔豎立在大戈壁,因為當地多風多沙,早晚溫差甚大,技術人員在鐵塔上工作非常困難,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就是鐵塔的自然擺動。在如此困難的工作條件下,必須把數量甚多、危險甚大的雷管插好,巨大的困難和心理壓力就可想而知了。
當年的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今天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特別強調這一點,原子彈能否爆炸成功,就看最後插雷管的了。這是因為雷管是否能按規定要求插到正確的位置,直接影響到原子彈是否能同步起爆,否則原子彈爆炸試驗就失敗了。
當年曾爬到塔頂上插雷管的一位技術人員,後來在電視上講了當年在鐵塔上插雷管的感受。他以他的忠心和無畏精神,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將雷管插的完全到位,同步起爆獲得了完全的成功。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現場總指揮是張愛萍(當時任副總參謀長),副總指揮是劉西堯(當時任核工業部副部長),他們根據中央的決定和命令,在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宣佈原子彈試驗的倒計時,零點定為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3時。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歷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制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歷史的電鈕,10秒鐘後,自動控制系統進入自動控制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點順序跳動。這10秒是扣動人們心絃的10秒,因為在10秒內原子彈從雷管點火,炸藥起爆開始,能量向內心聚焦,高溫高壓壓縮鈾235材料,核材料達到超臨界值,中子轟擊原子核,原子核產生裂變,釋放出大量能量。只見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成功了,我們向全世界說成功了。
張愛萍拿起現場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的專線電話,極為興奮地向周恩來報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來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張愛萍繼續報告,我們已看到火球,蘑菇雲正在上升,鐵塔已經消失……周恩來當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彈研製和參試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隨即趕到人民大會堂報告毛澤東。當毛澤東聽到這一報告後,更為嚴謹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繼續查清楚”。
當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放了《新聞公報》,《人民日報》印發了號外。美聯社和路透社也相繼進行了報道。國內、國際上引起了一場不小的“地震”。
中國人勒緊褲腰帶研製出原子彈,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國的原子彈正式起步研製是1959年下半年,這個時期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糧食定量供應,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廣大科技人員,同樣度過了每天捱餓、身體浮腫的艱苦時期。
但是,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卻出現了奇蹟,科研人員熱火朝天,沒有灰心喪氣,沒有消極沉悶,整個核武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