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3 / 4)

小說:希特勒檔案 作者:南方網

13號就是估計的希特勒和愛娃的屍體。為了能支援目前的希特勒系死於氰化物中毒的觀點,一開始未將同這一看法相矛盾的材料送交斯大林。因此那位獨裁者對斯梅爾希的調查結果暫時還算滿意。

此時京舍已被轉交到內務委員會負責戰犯和拘留人員事務的部門。1945年5月中旬,先由戰犯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頭目阿馬約克·S·科布洛夫中將和他的行政處負責人弗約多爾·K·帕爾帕洛夫中校審訊他。京舍和與他同時受審的曾任希特勒保安隊隊長的黨衛軍地區總隊長約翰·拉滕胡貝爾的供述被立即送交情報局長貝利亞。但是,由於這些資訊很大程度上都未經證實,他猶豫著沒有將它再送交斯大林。

1945年5月18日和19日科布洛夫和帕爾帕洛夫繼續審訊。只關心希特勒之死的問題:“希特勒什麼時候決定自殺的?”“誰確定他們已死的?”“誰將屍體澆上汽油點燃的?”不久,京舍被用飛機運往莫斯科,關進內務委員會的布提爾卡監獄。

希特勒的管家、一級突擊隊大隊長海因茨·林格此時也到了莫斯科。1945年5月2日從總理府突圍之後蘇聯部隊在湖泊街地鐵站逮捕了他。他們沒有認出他來,將他關進了波森附近的戰俘營,在那裡,他的真實身份終於被發現了。不久,內務委員會將他轉到盧布揚卡監獄,於1945年11月開始了對他的初審。像審訊京舍一樣,情報人員主要對希特勒之死的一切資訊感興趣。

一個月之前,蘇聯情報機構領導層就對目前的希特勒自殺的說法產生了懷疑。英、美情報局在1945年11月中旬將他們自己的調查材料交給了蘇聯情報機構的內務委員會代表伊萬·A·謝羅夫大將,材料明顯地說明了是開槍自殺。同時這些前盟友請求允許他們接觸蘇聯方面的調查結果。

情報局長貝利亞和他的代表謝爾蓋·N·克魯格洛夫、澤沃洛德·N·梅爾庫洛夫和博格丹·S·科布洛夫都同意讓美國人和英國人接觸情報部門的材料,而斯梅爾希的頭目阿巴庫莫夫卻強烈反對,並要求同內務委員會主席親自談話。阿巴科莫夫顯然很清楚,西方盟友很快就會發現主要由他領導進行的調查工作的薄弱點,必然會對他的已呈交斯大林的德國獨裁者自殺身亡的觀點產生極大的懷疑。因此他拒絕交出檔案。貝利亞看到這是一個阻撓自己的競爭對手直接接觸斯大林的機會。1945年12月,這位內務委員會主席下令重新調查希特勒之死的準確情形。

於是,1945年年底,在莫斯科重新開始就希特勒自殺的背景進行審訊,他曾經的首席飛行員漢斯·鮑爾這回也被牽扯了進來。貝利亞首先顯然是想確定那位獨裁者真的死了。因為不斷出現的傳聞讓人擔心,希特勒在最後關頭逃脫了蘇聯部隊的抓捕,逃去了國外。同時貝利亞想弄明白希特勒到底是怎麼自殺的。對林格和鮑爾的審訊以及對被斯梅爾希逮捕的希特勒親信的供述內容進行的比較讓內務委員會領導於1946年初做出決定,進行一個代號“神話”的行動。此次行動的目的要對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的“所有因素進行細緻和嚴格的核實”。

貝利亞委託戰犯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實施“神話”行動。它於1946年2月中旬制定了一個“澄清希特勒失蹤情況調查計劃”。該計劃除了組成一個由尤利烏斯·K·克勞森中校領導的五人特別委員會,還要求先將內務委員會監獄中的希特勒周圍的所有人員轉到布提爾卡監獄,也就是說,林格、鮑爾和他的隨從、當年的帝國總理府接線員羅胡斯·米希中士被從盧布揚卡監獄轉到了內務委員會調查監獄。

出版人後記(3)

這一措施的目的本來是要對犯人的審訊和供述進行平行比較,卻讓情報局從他們的有關希特勒之死的資訊中發現了一系列矛盾。但是,將犯人嚴格地隔離審訊只是計劃的一部分。戰犯和拘留人員事務管理總局同時還建議,“給每位被調查的犯人安排一名獄內間諜”。

蘇聯情報機構的這個大名詞背後隱藏的就是普通的間諜活動。此外,為了不僅僅依賴他們的供述,還在每個獄室安裝了監聽器。總局各部門也接到命令,將迄今收集到的有關希特勒自殺的所有材料交給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同時命令莫斯科的戰俘營,繼續從犯人中找出那些在第三帝國的最後幾天呆在元首掩體裡的人員。

在莫恰吉斯克的第297號戰俘營裡發現了黨衛軍三級突擊隊中隊長漢斯·霍夫拜克和約瑟夫·亨舍爾。這兩位曾是帝國保安處人員,屬元首警衛隊,他們也被立即關進了布提爾卡監獄。但戰犯和拘留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