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然,他們想看的正是這一種誰也碰不到誰的場面。如果真的用刀劍砍傷一個,則血流如注,弄不好還要去見閻王老子,豈不大煞風景也哉!

為了幫助大家把這一出“三岔口”唱好,我同張光璘先生共同編選了這一部《東西文化議論集》——請注意:“議論”二字是畫龍點睛之筆——因為我可以說是一個始作俑者,越是外行,勇氣越大,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這通例也適用於我。我對東方文化的意見比較具體,比較明確,文章寫得也比較多。為了做好這一個靶子,我擅自把自己的文章排在前面,絕非想抖一抖編選者的威風,不過想對議論者和讀者提供點方便而已。

但是,我又想到,樹有本,水有源,在我國漫長的哲學史上,談“天人合一”的大師們頗不乏人。他們的議論深矣廣矣。可我不是在寫中國哲學史,所以現在不選他們的文章。我的老師一輩的諸大師,對東西文化和“天人合一”間有涉及者。我指的是梁漱溟、金嶽霖、馮友蘭、錢穆先生等等。他們在這方面的論述,似極有編選的必要。錢賓四先生的文章,已抄入拙文《天人合一新解》中,不再重複。其餘三位則各選一篇或一段,以見近當代我們的先驅者們的風範。另外還有幾位學者,也曾參與文化的爭論,起過一定的影響,他們的文章我們也選了幾篇,這些文章都不在我們的品頭論足之列。

下面的文章是從多種報刊雜誌上挑選來的。贊同我的意見者選,不贊同者也選,絕無偏袒軒輊之意。國外的學者的文章涉及這個問題者也一併選入,藉以擴大我們的眼界,庶免坐井觀天之弊。在當前世界上,討論問題,除非涉及一個極小的有地域性的範圍,無不與遼闊的世界息息相關,何況是東西文化這樣涉及面廣意義巨大的問題!但是,無論是中國,還是域外和境外,與我們要議論的問題有關的文章,其量極大,我們決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一次選盡。我們目前只能挑選其中的一小部分。至於挑選得是否準確,我們毫無把握。掛一漏萬,在所難免。現在,我們只不過是起一個頭。將來倘有需要,說不定我們還要繼續編選。我們的目的,我們的願望,只不過是想共同唱好我們的“三岔口”,共同譜好我們的“暢想曲”而已。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1)

人類創造的文明或文化從世界範圍來說可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體系,每一個文明或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發展、衰落、消逝的過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並非歷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於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為什麼我認為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讓位於東方文化呢?我是從東西方文化的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不同這一點來考慮的。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我們坐的凳子來說,看看太和殿皇帝的寶座,四方光板,左不能靠,右不能靠,後又不能靠,坐久了會很不舒服。再看看西方人坐的凳子,中間一道略為隆起,兩邊稍凹,這樣坐著會很舒服,但要換個姿勢就會硌得難受。而我們太和殿的寶座,光板一塊,雖然坐久了不舒服,但是用什麼姿勢坐都可以。從這件小事,可說明東方人的思維和西方人不一樣。在西方,從伽利略以來的400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越分越細,現在已經分到層子(夸克),而且有人認為分析還沒有到底,還能往下分。東方人則是綜合的思維方式;用哲學家的語言說即是西方是一分為二,東方是合二為一。

在這方面,自然科學界和哲學界是有爭論的。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嗎?有不少人相信莊子的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果真如此,則西方的分析方法、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的文化就能永遠存在下去,越分越瑣細以至無窮,西方文化的光芒也就越輝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一條人類歷史發展啟示的規律就要被揚棄。但是莊子所說的是一個數學概念,我所說的分析是物理概念,二者不可混同。

國際上對物質是否無限可分也有兩派之爭。反對物質無限性觀點的代表、大科學家海森堡(Heisenberg)認為物質不是永遠可分的,最後有個界限,這個界限是夸克,稱之為夸克封閉。其理由是夸克雖能被電子對撞機擊碎,但擊碎後仍是夸克,並未產生出新的物質。國內金吾倫同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