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怯械閌娣�U飠蛐硎僑死嗟牧硪桓鋈醯惆傘�
在鄭敏教授的這一篇文章裡,我無意中找到了同我的看法幾乎完全相同的論述,竊以為慰。我先把有關的地方抄在下面:
20世紀後半期,西方結構主義與解構思維都以語言為突破口,對人類文化的各方面進行闡釋,最後落實到兩類思維模式。結構主義帶著濃厚的崇尚科學的客觀性的傾向,企圖將文字、語言及文化的各個方面納入脫離人性及主觀想象力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的結構符號系統的世界。解構思維則對這種崇尚邏輯分析並以此為中心的智性活動的壟斷進行反抗。見《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1期,第48頁。
再往下,鄭敏先生又從人類智慧的傾向方面把智慧分為兩大類:
分析的、重實的和綜合的重穿透和超越的。雪萊認為科技屬於前者,而詩的想象為後者。見《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1期,第49頁。
這同上面講到的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完全相當。根據鄭先生的論述,這兩種模式表現在很多方面,我先歸納一下,列出一個簡明扼要的表,然後再逐項稍加解釋:
分析 知性(理性) 分析力 結構主義
綜合 悟性 想象力 解構思維
為了真實和準確起見,我在解釋時少用自己的話,而多用鄭文原文。
先談分析和綜合。“從18世紀以來,由於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們更重視分析的邏輯思維,而忽視想象力的海闊天空的創造性”。(鄭文,頁48b) “但現在這類分析活動,正試用壓倒創造發明的功能(指想象力——作者注)的直接表述”。(頁49b)“綜合”,上面引文中已有,不再重複。
談知性和悟性。“忘記了想象力、悟性是保護人類崇高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天性。”(頁49a)“但他堅信這一切必須置於詩的功能和想象力的悟性(非狹隘的理性)之下。”(頁48b)有“智性活動”這個詞兒。“理性的運用強調分析、知性和實證,而忽略悟性,雖然悟性是凌駕於事實之上的一種超越的穿透性。”
談分析力和想象力。上面的引文已經涉及到這方面了。現在再引上幾句話。“想象力的集中表現為詩和哲學,分析力的集中表現為科技(與科學理論有別);想象力的發展走向是超越物質世界,走向無拘束、無邊無限的精神世界,而分析活動的發展產生了人對征服自然的強烈慾望。”我在別的地方講過,“征服自然”是西方文化有別於東方文化的重要特點。鄭文還提到,雪萊的《詩辨》主張以詩的功能和想象力來與分析性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抗衡。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10)
結構主義和解構思維,上面已引過。我現在再補充上一條:“解構思維反對定型的僵化的系統和抽象,因此吸收了東方哲學的‘道’、‘無常道’、‘無名天地始’、‘常無觀其妙’(羨林按:原文如此)、‘玄者無形’等強調‘無’的思維。”這樣解構思維就同東方文化掛上了鉤。
鄭敏教授的論文就介紹到這裡。
雪萊的《詩辨》和鄭先生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但是,是否我就完全同意不敢贊一詞了呢?也不是的。我現在就根據自己的理解作一點補充,並且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雪萊所謂的“詩”,不可能指世界上所有的詩。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各國人民創造了不少的種類繁多、內容和形式各異的詩,詩的功能也各種各樣,有的詩顯然並不具備雪萊所說的那一種“詩的功能”。我猜想,雪萊心目中的詩就是“浪漫主義”的詩。
其次,鄭文中談到了綜合思維和分析思維,但是沒有指出,這二者是否在地球上有所區別。我在上面已經指出,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的東西,東西方都是既有綜合思維,也有分析思維。但是,從宏觀上來看,從總體上來看,這兩種思維模式還是有地域區別的:東方以綜合思維模式為主導,西方則是分析思維模式。這個區別表現在各個方面。東方哲學思想的特點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以綜合思維為基礎的。
最後,我還想對詩人詛咒金錢談上幾句話。我覺得,金錢本身是沒有什麼善與惡的。善與惡決定於:金錢是怎樣獲得的?金錢又是怎樣使用的?來的道路光明正大,使用的方式又合情合理,能造福人類,這就是善。否則就是惡。這個常識,很多人都會有的。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再補充一點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納西族的類似漢族“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