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荖、阿里史、打那美、利澤簡(音“吉利簡”)、鼎橄社、珍珠裡簡、加禮宛、猴猴仔、馬賽、武荖坑等生龍活虎的名字嵌在“酸痠軟軟”的水腔裡,一段家常話聽起來像破浪行舟,而三堵、隘丁、壯圍、二結、三結、四結、五結……;又似刀斧械鬥。家常語言潛移默化了社群性格,我相信不知不覺中,除了漢人入墾的實況仍震盪於喉舌間,噶瑪蘭等音影亦如唇上凝結的露珠,閃爍出他們是蘭陽平原先驅者的歷史。事實上,說“他們”是不當的,要是有辦法證明我的家族沒在入蘭以後參加“混血工程”,我反而會傷感,那表示先祖們沒對族群融合做出最起碼的事,總是有虧。雖然,都過了兩百年,但一塊土地的歷史需要後代用更大的氣度與虔誠去保養它,不然子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從哪裡開始。
站在我家大門往前看,透過廣袤的稻原,最後視線抵達一列起伏的山巒。接著,想象左翼有條彎曲的河,離家門最近的扭腰處,約一百五十公尺,她就是“冬瓜山河”,現在被稱為“冬山河”。
我一直無法接受她成為風景明媚觀光河的事實。離開故鄉那年,她開始接受整治,逐漸變成今日面貌;沒有親見她轉型的過程,保留在記憶裡的,仍是她舊時的彪悍與沛然莫之能御的水魔個性;我還保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