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事情是困難的,也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因艱鉅的理由而被拒絕!海可以獻出地,雲劃破了便成雨,這是我在山上最感動的事實。
那麼,有多少座龍亭因世人的怠惰,使我們失去了蔽蔭的地方?又有多少座比龍亭更宏偉的巨構,在寸寸手澤之中落成?
在八荒九垓的黑夜中,因為這師父的赤誠心腸,黎明也被塑成了!
行住坐臥
我常想:理在何處?在浩繁的經卷裡,我們噬到老一如書蠹?或是在春風秋雨裡,我們一吸一呼都是篇幅?還是在升斗小民、鄰里老嫗身上,舉手投足,自有道理門派?
理在何處?
至少,在佛光山上,我想:理字遍滿虛空,卻又歷盡人事。
從託缽拾箸開始,理在一飯一粥。
從著衣穿鞋開始,理在言行容止。
在這裡,沒有所謂“上課”、“下課”、“放假”、“休假”,唯有不把“理”字當成課堂學問、腹笥珍藏,理才能活潑潑地濡沐眾生,舉手投足,法華生香。
剛來山上,總驚於師父們的行止從容,不急不徐。尤其那次黃昏,遙見依日法師闊笠、僧袋,一襲長衫微裼而過時,更令我驚覺:芸芸眾生之中,錯身而過者何止千萬,怎不見一人如他?宛若秋風遊移,又不見一葉飄落!一步一履,端的是止水之風。
因而,我開始體會:寺院中所謂“行、住、坐、臥”,不僅只是恪守的規矩,它更是生活的實踐;無一不是出自衷心。發而為行,行如止水之風;為住,住是蒼翠古松;為坐,坐如暮鼓晨鐘;為臥,臥似無箭之弓。
也許,正因為師父們喻理於生活的境界,才更讓我汗顏吧!自己讀聖賢之書所學何事,有時仍不免以螻蟻為戲,置之於死。比諸依空法師窗下展卷,目遇書蠹,猶能一掌托起,窗前輕呼送行,我縱是學富五車,也抵不過他理字一身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路在掌中
走路的人,路在腳下;鑄路的人,路在掌中。
我想,世上只有兩種土,是值得用血脈賁張的手掌去緊抓的;一是故國家園的鄉土,一是心靈淨土。
想象當時是何等炎熱的烈日,沒有遊人,挑石的工人也不禁躲在樹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