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給小麥和一口大鍋。他賣了小麥,支起大鍋,辦起了肥皂廠,和隊裡簽訂協議“第一年交出6000,第二年1萬。”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這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肥皂生產出來,供不應求。一年後,李海倉如數把6000元交到大隊。利用這筆錢,大隊提高了村民的福利,每工分從5毛增加到了1元。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第二年,李海倉上交的1萬元又使工分漲到了元。相比其他收入差的村子每工分只有1毛錢,川口村成為了令人羨慕的富裕村。
肥皂生產畢竟技術含量太低,短缺只是暫時的。隨著全國輕工業的發展,李海倉的小肥皂廠無論規模還是價格都已競爭不過大廠。堅持只能虧損,明智的選擇就是歇業。他瞄準了流通領域。他聽說把300 萬斤高粱賣給江蘇海門一家酒廠,除去運費可賺五萬。因為車皮不好搞,這個生意卻沒有人做。
李海倉接下生意,打聽到和聞喜相鄰的介休車站要給職工發電扇作福利,自己墊款從揚州拉回1000臺電風扇,並以每臺低於進價20元的價格賣給介休車站。車站被李海倉的誠意打動,給了4 個車皮的焦炭作為補償,並解決了運高粱的車皮。一轉手,4 個車皮的焦炭賣了3 萬,扣去電扇虧的2萬,還掙了1萬。再加上賣高梁所得利潤,李海倉又賺了一筆。最重要的是,在介休車站運輸高粱時,李海倉結識了焦炭大王李安民。
1978:光明的中國(6)
李安民做焦炭多年,生意甚至做到了國外。在與李安民的交往中,李海倉瞭解到,相比流通業,焦炭行業更有利潤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