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資源,組成科研…開發…生產聯合的基地。”信輾轉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宦鄉手裡,宦鄉給中央領導提出以下建議,“中關村地區已經有一個現成的科學城架構,只要下決心對它進行規劃和調整,加強有關各部、廠、科學院、各研究所之間的分工和協作,就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我國最大的新技術研究和開發區。”媒體對中關村的一邊倒,諸如“燦爛的科技之花,必將結出豐碩的經濟之果”、“靠科技起飛,開創中國式的矽谷”,日益消減著旁觀者的戒心和創業者的恐慌。而春天,*一句“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小學生中掀起了微機熱。
1984:空前絕後(5)
來自官方的、市場、媒體的訊息,都成為中關村“電子熱”最好的鋪墊。白頤路上有了14家企業的招牌,另外還有一個叫做“微機協作組”這樣的官方組織在民間力量中游走。沒多長時間,“微機協作組”中的兩位成員*與金燕靜禁不住中關村創業的誘惑,另立門戶。
5月,*在海淀區四季青人民公社的一間鐵皮房裡,成立了“四通”。兩層樓房,裡面是木頭,外面包著鐵皮。樓下賣元器件,樓上坐著*、*的父親、沈國君、王安時。“四通”一開始只銷售印表機,直到後來與香港金山合作了一筆500臺PC的“大生意”,才算真正與整機沾上了邊。11月,金燕靜拉來中科院計算所、科學儀器廠與海淀區農工商總公司,他們各出資100萬元,成立“四通”,金燕靜任董事長。自此,中關村“兩通兩海”的局面形成。
在“兩通兩海”叫響中關村的1984年,我們不得不提及一個當時並不出名但後來成為中國企業界的風雲人物——柳傳志。秋天,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曾茂朝的支援下,柳傳志創辦聯想,啟動資金20萬元,一共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