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高階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2008年10月下旬也表示,儘管中國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三大因素將幫助中國較好地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一是中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存在資本管制,這就為中國築起了一道“防火牆”;中國貨幣政策穩健,中國政府過去4年都實現了財政盈餘。他進而表示,由於有以上的良好基礎,中國可以透過刺激內需來促進經濟發展。在刺激內需方面,中國可以增加農村投入、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教育和醫療開支等。因此,他對中國經濟前景仍充滿信心。
而那些呼籲中國勇於承擔“救世主”的人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已然擁有的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尤其是在美英等深陷危機之中的國家看來,這一數額龐大的資金,不僅能救它們於水火之中,更能讓它們繼續操弄著自己所喜歡的“金融遊戲”。於是,由歐美引領的對中國“誇獎潮”近來也開始在全球流行起來,其形態之與北京2008年奧運之前的歐美聲態相比,真可謂是天壤之別。
不過,經歷了30餘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政府的成熟也讓百姓們日益放心。就在危機爆發後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政府就表明了這樣的觀點: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還很小,中國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中國政府的表態有著十分客觀的考慮。儘管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直接衝擊相對較小,但對這個國家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得不讓人越來越警惕。根據最新公佈的經濟資料,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五個季度減緩,2008年的GDP增速已從一季度的下滑到了三季度的9%。這種狀況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尋求快速平穩發展的大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所以,為了正面預防可能的不利局面,中國政府隨後史無前例的大動作不僅給了國人信心振奮的理由,更讓全世界眼球發熱。
2008年11月9日,中國政府突然宣佈對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由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出臺了十大措施刺激經濟,計劃於未來兩年投資4萬億元用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及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措立即在全球引發重大效應。受此影響,當月10日亞洲各主要股市一反往日頹勢全線上揚,而隨後開盤的歐洲股市反應更為熱烈,英國金融時報指數、德國DAX30種股份指數、法國CAC40指數漲幅均逼近4%,俄羅斯MICEX指數漲幅則達,MSCI全球指數上揚至,MSCI新興市場指數上揚。
倫敦一位投資經理的話頗有代表性。她在接受美國彭博電視臺採訪時難掩心中的興奮,稱中國的財政刺激計劃“非常鼓舞人心”,“我們需要一個快速的實施。無論是從提振信心的角度,還是從今後的規劃來看,這都將帶來一個積極的轉變”。
可是,中國的這一計劃產生的影響是全方面的。而國際商品市場對此的反應可謂是“撥雲見日”。受此影響,投資者紛紛預期中國對於包括鐵礦石、原油和銅在內的原材料需求將大大增加,直接促進了第二天的國際商品市場全線上揚。
正因為如此,國際政要們也紛紛在第一時間對此發表了看法。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高層官員就在第一時間預計,“如果中國將這一計劃作為外交倡議,那麼這對於全球朝向更協調應對危機的方向來說將是重要一步”;“中國政府此番決策,可以說是在財政刺激領域作出了踐言履約的表率。”
再來回顧一下中國總理*在此間向各地大員們的一句告誡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寫到此,彷彿只能找到兩個詞來表述心意了,一個是“迫在眉睫”,另一個則是“胸有成竹”。
當然,另外一種聲音也並不是毫無意義。國際上確有不少人認為,美國經濟下滑對中國政策面的調整更是一個好訊息,美國此次危機對於中國而言,也許還意味著機會。
這裡不妨引用一下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執行主席、美國林則徐基金會主席黃克鏘於2008年10月16日表發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
危機與轉機往往一步之差,人和國家都一樣。中國如何在金融危機中贏得先機?筆者認為,中國應該與美國聯手應對金融危機,但要靈活應用策略。如果態度太強硬,或者太過高姿態,會影響中美關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