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紅霞萬里—(四十)黥布造反(十)(1 / 2)

小說:兩漢往事 作者:閒雲漫關

今早,一個好友向我提了個問題:說灌嬰跑去淮南,在黥布的老巢肆無忌憚的鬧騰,為何黥布不回軍救援,傻著臉和劉邦搞對峙?

聽完他的話,我發現在上一節的內容中,我漏掉了兩個人,一個是齊王劉肥,另一個就是齊相曹參。

在此雖然說到了兩個人,實際上在這次活動中真正起主導作用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曹參。

就在灌嬰騎兵奇襲淮南腹地時,黥布也做了些動作,可他的這些動作卻被及時趕來的曹參消泯於無形。

雖然黥布在和劉邦的第一輪pk中佔據優勢,甚至把劉邦趕進庸城,不敢動彈。然而,黥布自己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劉邦帶來的是十幾萬手提武器的正規軍,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自己的兵力並沒有佔絕對的優勢。雖然自己千方百計想盡快解決掉劉邦,實現自己的理想,可無論他怎麼敲門,劉邦就是不讓他進去。這讓戰局陷入膠著。

但此時的黥布,卻不情願輕易撤軍,原因也很好理解,好不容易逮住了劉邦,如果此次不解決掉他,那將來則後患無窮。眼前的這個誘惑太大了。因此,黥布把自己的目光全部傾注在面前的這座小城上。

我們經常說,要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黥布這一次就是這麼個觀點。丟掉淮南無所謂,只要能滅掉眼前的劉邦,那天下就唾手可得。這就是黥布此時的想法。

雖然黥布要抓主要矛盾,但也並不是對老家不管不顧,畢竟那是他的軍糧和兵源的供給地,更是老婆孩子的居住地,他還是比較重視的。因此,黥布在得到灌嬰的動向後,及時派人提醒自己的上柱國和大司馬——“守城勿攻,拖住灌嬰,待自己解決掉劉邦後,合兵擊之”。

黥布操透了心,可上柱國和大司馬卻很不爭氣,把他的話當成了耳旁風,左耳邊進有耳邊出,沒留下一丁點痕跡。上柱國和大司馬根本就不願意搞防守,他們覺的這樣做很丟人,所以主動出擊,去找灌嬰打架。可不幸的是,他們的表現太為差勁,在灌嬰騎兵的衝擊下,幾乎全軍覆沒。

隨即,黥布調動留守荊地的大軍準備渡過淮河,支援老巢。但這路大軍並沒能出發,因為有人趕了過來。

趕來的人就是劉肥和曹參。

劉肥根本沒帶過兵,能力也很一般。但這位仁兄比較活泛,也比較有眼色,比二弟劉盈要滑頭的多。應該說這為仁兄是個熱心腸,也喜歡湊熱鬧,在他的那些兄弟之中,他是個比較喜歡熱鬧的人。當然,還有比他更愛湊熱鬧的人,待我們以後再加以介紹。

由於劉肥出身不好,很不幸地被排除在“太子”的候選名單之外。正因為此,可能讓劉邦有些過意不去,為他做了些補償,早在韓信改稱“楚王”後,就封劉肥為齊王,王齊地七十二城。

在老劉家,劉肥是第一個被封王的人,他的地盤也是最大、最富庶的。能得到這麼個結果,也該知足了。

劉肥稱王后,劉邦派來了一個極為信任,能力也超強的人前來輔佐。這個人就是曹參。這個人的到來,對劉肥的影響真是太大了。可以說劉肥這輩子能夠混個自然死亡,和這個曹參有莫大的關係。

曹參是個老革命,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地位和蕭何不相上下。二人既是最好的朋友和知己,當然也是暗中較勁的對手。

在這段時間裡,蕭何身居丞相,常駐後方,保障後勤;曹參做為領軍大將,開疆裂土,所向披靡。一將一相,配合的無比默契。“攜手並進”這個詞,似乎能夠形容這兩個人這段時間的表現。

但是,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兩人的差距逐漸顯露了出來。

劉邦稱帝后,排列功績,群臣推舉曹參位列第一,然而劉邦卻出人意料地把第一的名號賞給了蕭何。更讓人生氣的是,劉邦還做了個“功人”和“功狗”比喻,生動很形象地詮釋了一下各位同志的身份地位。

他這個比喻讓很多人在背地裡吐槽,這些人中就包括曹參。

相同的出身,相同的資歷,相同的功績,現在蕭何是“人”,而他曹參是“狗”,這種結果任誰都受不了。

當然,曹參對劉邦是無奈的,但對蕭何可就不怎麼客氣了。最終,他把這股惡氣全部撒到了老朋友的身上。

蕭何贊同的,他曹參就全盤否定;蕭何反對的,他曹參完全贊成。無論劉邦怎麼努力,這兩個人就是不往一個壺裡尿,甚至還刻意地朝對方鞋子上去。

蕭何,劉邦很認可;曹參,他也同樣認可。對劉邦而言,這兩個人實際上算是手心手背的關係。而現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