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劉邦報喜。這個訊息讓劉邦樂開了花,為表彰功績,安撫趙地,藉著這股喜氣,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經過一年多的折騰,張耳又重新恢復了項羽曾經給過他的這個身份。
也許你會問,張耳和韓信倆人都在這裡,並且韓信的功勞比張耳大的多,為什麼要封張耳為趙王?韓信怎麼什麼也沒得到,還的帶著兵接著去幹那份很是危險的工作?
這就是政治,政治需要考慮功勞,但也絕不會嚴格按功勞的大小確定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因為有些人功勞很大,卻不合適那個位置,或者說有人比他更適合。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地方,去做合適的事,這就是政治。簡單點說就是平衡,平衡各方面利益、關係,達到最佳的配置,那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否則只能功敗垂成。劉邦是這方面的高手,而項羽恰恰是這方面的弱智,對於誰來當皇帝那個角色,孰優孰劣就一目瞭然了。
張耳是曾經的趙王,在這裡有聲望、有人脈、還有地位,更重要的是張耳自己很想當,並且和劉邦的關係還很好,他來幹這份工作很合適。當然,主要是劉邦會很來事,他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精髓,就這樣張耳稱王了。
稱王后的張耳很高興,但現在的劉邦很著急,因為此時的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城內敲打。
劉邦在滎陽的事情我們在前邊是做過介紹了的,而此時的張耳、韓信也很忙活,因為項羽在圍困滎陽的同時,也不忘派遣騎兵渡過黃河攻打他倆。因此在這段時間裡,這兩位仁兄也基本算是正副救火隊長,四處滅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趙地城邑全部平定了下來。趙地平定了,可劉邦還在受氣,因此又連忙派人去滎陽支援,可不幸的是派去的人很不幸地被項羽趕了回來。
再後來的事前邊也介紹過了,劉邦逃出滎陽,在關中帶兵攻下成皋;後來項羽又把他趕了出來,一路長跑,趕到趙地;再後來劉邦親自帶兵南下修武和項羽對壘去了,當然韓信也在隨後沒幾天也開始向齊國進發了。在齊國,韓信將實現他的夢想,達到他這一生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