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死時,劉邦已兵臨武關。就在酈食其準備財寶準備去做開路先鋒的同時,趙高的使者來了。
趙高逼死胡亥後,有了新的規劃。不過要完成這個規劃,需要劉邦的配合。使者站在劉邦的面前,抑揚頓挫地表達了趙高這個規劃的內容——分王關中。
劉邦冷眼看著使者的表演,心中陣陣冷笑。你趙高算個什麼東西,死到臨頭還想拉我下水?分王關中?就你的那點能耐和你的為人,還想留的命在?不用我劉邦動手,殺你的人大有人在。最終,劉邦趕走了使者,拒絕了趙高的提議。
當使者把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回報給趙高後,趙高失望了。本以為自己這個創意會得到很多人,至少會得到劉邦的支援,可沒想到竟然是這麼個結果。實現理想得靠敵人幫忙,趙高的確有才。
趙高真的想稱王,但沒有敵人的幫忙,要實現這個理想那將很難。自己雖然很牛氣,逮誰滅誰,但在這一畝三分地上他姓趙的和人家姓贏的真的沒法比。人心,趙太監知道自己擁有多少人心,在一片頌揚聲中,卻是暗流湧動。畢竟一直支援著自己的那個人已經被自己幹翻了。
劉邦拒絕了,趙高開始站到前臺表演了,他個人認為,下場戲的成功上演將使自己的位置穩當的保留下來。而他沒想到的是,這場戲他只唱了一半,就被人轟下了舞臺,沒把他這個人保留下來,只把他那骯髒、噁心人的歷史保留了下來。
趙高把所有的大臣都召集了起來,告訴他們殺死胡亥的經過。最終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現在六國都建立了政權,秦國地域又縮回了原來的容貌,仍然稱帝徒有其表,應該稱王,這樣比較合適。”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公無私,他向大家推薦了一個人來幹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這個人的名字叫子嬰。
這個人的身份一直是個迷,有人說他是扶蘇的兒子,也有人說他是嬴政的兒子,也就是說他和胡亥是叔侄關係,但具體誰當叔叔,誰當侄子很難有個定論。就翻查史料和推斷來看,他應該只是胡亥的本家,他們的關係並不會這麼直系。
先不管這個子嬰在史料上留下什麼樣的記載,單看胡亥對他的態度就能分析個一二,他的身份絕對不會和胡亥太為直系。因為當初胡亥大殺宗室之時,把所有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全部幹完,子嬰能活著,說明他和皇位的距離非常遠,與胡亥無皇位爭奪的利害關係,所以不在所欲清除的親戚之列,反而能站出來勸諫不要濫施誅殺。
有人說子嬰是扶蘇的兒子,我覺得這純粹胡扯,胡亥連姐姐妹妹都毫不客氣地送她們歸西,扶蘇的兒子會能留他活著,並且給他機會跑到面前嘰呱嘰呱叫喚?
因此,這個人只是胡亥的本家。
就在胡亥大開殺戒之時,這位仁兄也時時刻刻膽顫心驚的隱忍著,裝著糊塗、充著愣,能不說話就不說話,能不走路就不走路,硬是熬了過來。在那非人間的日子裡,胡亥和趙高的一舉一動讓這位仁兄噁心至極,但也毫無辦法。就在這隱忍過程中,一些有些良心的大臣開始慢慢向他靠攏。直到趙高逼死胡亥,大臣們心裡的天平徹底傾斜到子嬰的身邊。只需一個機會就能把那個太監打回原形。
而此時的趙高卻顧上分析這些變化,為了不成為眾矢之的,不成為被群毆的物件,趙高看中了子嬰,讓子嬰來背秦國這口爛鍋。打這位仁兄的主意,只能說趙高是瞎了他的狗眼。
趙高匆匆忙忙以平民的禮節埋了胡亥後,就立子嬰為秦王。
雖然已是千瘡百孔,但該有的禮節還的有。就在子嬰成為秦王前,仍需齋戒五天。就在這五天裡,註定了趙高的命運。
子嬰叫來他的兩個兒子,“趙高殺了胡亥,害怕群臣誅伐,立我為王,如果現在繼位,必將受他控制,不如我裝病不去,趙高一定會親自前來,到時殺死他,然後聯絡大臣滅其全族。”
方針已定,三人分頭佈局。
繼位的日子到了,趙高派人來請子嬰,子嬰稱病不去;再請,再不去。在幾次拉鋸後,趙高決定親自去叫他過來。給你臉不要臉的東西,趙高暗罵著向齋戒宮室走去,一見子嬰就沒好氣地訓斥道:“國家大事,你怎麼不去?”
沒有得到子嬰的回答,卻衝進來一群拿著武器的軍士,進門後二話不說提刀就砍,把趙高和隨行的人全部砍死在子嬰的面前。
靜靜的欣賞完趙高被砍死的經過後,子嬰又說了一句話,“去其家,誅其全族。”
然後幾百名軍士二話不說直奔趙高家而去。聚在趙高家的趙成、閻樂本準備開個慶祝會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