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邦盡情表演之時,有人向他建議了。應該說這個建議是很到位的,可不幸的是劉邦自己的實力還是太為不濟,實力不濟的劉邦差點因為這個建議而喪失角逐天下的資本。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聽了這個建議,劉邦很認同。當初說好誰先來誰在這稱王,明明我先到,稱個關中王合情合理,因此劉邦派兵距守函谷關。
就在劉邦認為合情合理之時,項羽來了。
自從項羽破王離降章邯,威震諸侯,短短几個月內,從五萬人馬擴充到四十萬,浩浩蕩蕩向函谷關開去。剛到關口就聽說劉邦攻破咸陽,並且派人把守函谷關,阻擋諸侯。
聽完彙報,項羽怒不可遏,命令黥布進軍函谷關。就這樣,兩支打著“楚”字大旗的軍隊,用弓箭和長矛在函谷關進行了一次火與血的碰撞。
事實證明,到目前為止膽敢阻擋狂人腳步的,都沒有好下場,劉邦這次就充分體會到了王離和章邯當初的痛苦。
當然,黥布在這裡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沒費多大勁,也沒用多長時間,輕鬆趕走了劉邦的軍士。
這次戰鬥,除了雙方廝殺能力有所差別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劉邦現在仍是楚國的下屬,楚國下屬的兵當然就是楚兵,而項羽現在似乎正是楚軍的最高領導人,並且關裡的守將最初就在項梁手下混。無論與公與私,似乎都沒有搏命的必要。
項羽順利入關,駐軍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北)。
項羽在臨潼,劉邦在西安,翻翻地圖看看,兩地距離也不過80裡地。項羽軍40萬,劉邦軍10萬,如果把這50萬人派成隊,能把兩地連起來,每排還的站十幾個人。
此時劉邦著急了,事實證明有人比他更著急。更著急的這個人叫曹無傷,應該說曹同志本就是項家軍出身,當初劉邦跑去投靠項梁時,項梁分給了劉邦一些兵,而老曹同志就在此列。
此時少主來了,並且還有隨時滅人的*,老曹害怕了,這個曾經的項家軍有了迴歸的念頭,更為關鍵的是現在的劉邦和人家項羽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因此曹無傷派人到了項羽面前,一來是聯絡聯絡感情,以示本人對項老大的崇拜;二來是燒一燒劉邦的地火,好讓自己在項羽面前贏得些晉升的資本。
老曹的地火是這樣燒的,“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珠寶盡有之。”
應該說老曹燒地火的水平是極高的,每句話都點中了要害。首先項羽雖然自己不願意待在咸陽,卻不願意有實力的人稱王關中,因為那個地方太為關緊,如果稱王的人實力太強不容易控制;第二是子嬰曾經的身份著實讓人討厭,不滅了他已經是高看他了,還讓他當丞相,明顯要和自己過不去;其三就直接點了,金銀財寶我喜歡,你想獨吞,我費這麼大勁幹什麼?因此,項羽準備進軍了。
就在項羽準備進軍時,范增覺得火候還是有些不夠,因此在項羽面前長篇大論地說了一段話,把劉邦的野心分析一遍後,得了個結論——急擊勿失。
劉邦手下出奸細的同時,項羽手下也出了個奸細,並且這個奸細的身份還很特殊——項伯,項羽最小的叔叔。這個人的出現攪黃了項羽所有的打算。
項伯當奸細的目的很簡單——欲活張良。應該說項大叔是個有良心的人,當初張良幫他躲官司,救了他的命,現在覺得該回報了。但事實證明,如果把良心和政治聯絡到一起,他只能是個庸才,不會有什麼建樹,這在後世有句名言——成大事不拘小節,就很真切地講述了其中的道理。
就在項羽準備進攻的前一天,有良心的項伯連夜跑到了張良跟前。上氣不接下氣地把故事的經過講述完畢,準備拉張良一起走。事實證明張良的智商絕對不是白給的。
聽完項伯的話後,張良說了一句話,“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項伯現在傻眼了,這不明著把軍事機密洩露了嗎?可事已至此,他也無可奈何。
聽了張良的彙報,劉邦也傻眼了,現在的實力自己很清楚,和項羽pk無疑是以卵擊石。因此倆人很著急,抓耳撓腮想辦法,可分析來分析去,把各方利弊羅列完也沒有贏得機會。
就在一籌莫展之時,還是張良替了個建議,“請項伯轉告項羽,就說你不敢背叛。”
到了這個時候,那就叫項伯吧,死馬也得當活馬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