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1 / 2)

小說:兩漢往事 作者:閒雲漫關

第二天,劉啟去未央宮向老孃請安,竇漪房把他叫到了身邊,讓閒雜人等推出去後,問道:“皇帝以為晁錯何樣之人?”

“忠誠之人,朕之股肱。”

“以老身看來,忠誠為實,但股肱難當。記得賈誼嗎?晁錯與其有相似之處。”竇漪房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儒生急進,可聽其言,不可施其政……削藩之事,操之過急,會適得其反。”

“朕何曾不知此舉危險,但諸侯已尾大不掉,長此以往,如何了得?父皇在世時,也對削藩之事多有議處,母后應該是清楚的。”

“緊病需要慢治,急則生變,你可要三思。”

劉啟躬身答道:“朕謹記母后教誨。”

就在竇漪房和劉啟談心時,晁錯也得到了個訊息——袁盎進未央宮,於太后面前言“削藩”之弊。

晁錯很生氣:前段時間差點置我於死地,現在又開始折騰了,不先收拾掉你,簡直沒了天理。

有了這個想法後,晁錯很快行動了起來。在他的授意下,幾份彈劾奏章很快送到皇帝的案前。彈劾的理由是受賄,具體說來就是收了吳王劉濞的賄金。

晁錯的辦事效率也不是蓋的,這邊讓人送彈劾書,沒等皇帝發話,就直接派人把袁盎給抓了起來,投進廷尉大牢,輪番審問。要說這也算是他的職責範圍,御史大夫嘛,要監察百官,雖然把公報私仇的行為乾的有點明顯,但也並不算違規。

這一下該袁盎難受了。

這段時間他在京城到處溜達,沒想到一不小心溜達進了廷尉大獄,真可謂是一次質的飛躍。

好在他是吳國丞相,有這麼個身份,免了幾頓打。雖然皮肉沒怎麼受苦,可還是受了不少窩囊氣。在廷尉署,他扯著嗓子和張歐吵的不可開交。張歐抹了一把臉,然後兩手一攤:不是我要為難你,是晁大夫在找你麻煩;再說我也沒打你,對得起你老兄了。

張歐對付不了袁盎,但有人能對付。很快晁錯親自趕來,帶隊把袁盎結結實實地審了一番。並很快給他判了刑——斬決,財產充公。

袁盎那個氣呀,要不是有人按他,早衝上去給晁錯一個耳刮子。你小子也太膽大了,給我定這麼個罪名就敢要我的命。

袁盎也不算冤枉,他的確收了劉濞的錢,並且收的還不少。他在吳國這些年來,閒來沒事就找劉濞喝酒,順帶收一些好處費。

要說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劉濞是吳王,袁盎是丞相;一個是領導,一個是下屬;領導給下屬發獎金,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誰要是連這錢都不拿,絕對是個傻子。如果這都算是受賄的話,那天底下就再也找不到清廉之人了。

並且劉濞有幾座銅山,富得流油,錢多的根本花不完。對他來說,給手下發獎金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更何況,不僅給吳國地盤上的公務員們,甚至朝廷裡的很多人收過他的“獎金”。別人拿錢沒事,可袁盎拿錢就要被砍頭,真夠倒黴的。

收了錢不但沒發家,還一文不少地被充了公,甚至把幾年工資也給搭了進去。被消遣成了個窮光蛋還不算完,晁錯甚至準備要他的命,這不光掏本錢還付利息。真是個倒黴透頂的傢伙。

不過話說回來,這條罪名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成立。畢竟劉濞給他發獎金,不是表彰他為吳國做過什麼貢獻,而是拉他上賊船。在這個層面上做文章的話,的確是一份不小的罪名。

何況劉啟和劉濞根本就不對眼,劉濞認為好,劉啟偏說壞;袁盎去和劉濞做朋友,自然而然就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晁錯正是瞅準了這一點,才敢旁若無人地消遣他。

袁盎很生氣,但也很無奈,滿肚子苦水沒地方倒,一天到晚不是唉聲嘆氣,就是問候晁錯全家。他現在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而晁錯卻很愜意。叫你小子狂,弄不死你。

就在此時,竇嬰急急忙忙進宮了。他沒去找太后,而奔著皇帝來了。

跪在劉啟面前,竇嬰說了這麼一句話:“吳王驕橫,若因受賄而誅袁盎,恐使吳王投鼠忌器,徒生禍患”。

劉啟閉著眼睛想了一會,然後點了點頭。

竇嬰退出後,晁錯捧著判決書邁了進來。只需皇帝打個勾,出去就能擰掉袁盎的腦袋當夜壺。

晁錯是有一些把握的。因為他清楚皇帝不喜歡袁盎,甚至不准他進宮奏事。連面都不讓見,絕不會關心他的死活。

然而,當晁錯把奏章呈上去後,劉啟卻問了這麼一句話:“量刑是否太重?”

晁錯有點不怎麼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