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1 / 2)

小說:兩漢往事 作者:閒雲漫關

周亞夫識字不多,但這篇文章念得很熟練,畢竟是經他手才送進宮裡的。

待大家張著大嘴聽完後,劉啟掃視了一下群臣,開口了:寫這篇奏章的是大家的老熟人——袁盎,閒居在家尚且思君報主。劉啟頓了一下接著說道:既然大家都不願意表態,那就議議吧!

皇帝的意思已經表達的很明顯,如果再打馬虎眼,就是沒事找抽了。大家都在朝廷裡摸爬滾打了幾十年,都不是白混的。很快,風向立變,紛紛表示袁盎的奏章有道理。

劉啟微微一笑。不過這還不算完,他組織的這次會議,不僅僅是要統一大家思想,還要找一些說辭,更重要的是找幾個敢去和太后唱反調的角色。

然而,討論大半晌,另外兩個議題硬是沒得出個結論。甚至有人提議,大家一起去拜見太后,頗有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意思。

劉啟皺了皺頭,結束了這次不成功的會議。實際上他心裡清楚,臺下的這些人不是沒有說辭,而是在明哲保身,誰都不願意站出來當出頭鳥,去得罪皇太后。劉啟雖然很不滿,但也沒辦法,這種事情,連自己都不願開口,何況他人?

就在劉啟一籌莫展時,竇嬰回京了。來的早不如來的巧,他的到來簡直太是時候了。

竇嬰的回京看似是一次巧合,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有個叫高遂的人在他耳邊說了一番話。話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託病賦閒。實為彰顯皇帝的過失,若他日皇帝和太后均遷怒與你,將大禍臨頭。

竇嬰被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僅是這身冷汗。也許竇嬰還不會如此匆忙。更重要的是另外一個人也找到了他,這個人是田蚡。

我前邊提到過這個人,長相雖然很差勁,但腦子極為活泛,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該辦什麼事,從不含糊。

田蚡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姐姐託我來拜會太傅。

竇嬰不無好氣地答道:太子被廢,何來太傅?

田蚡神秘地一笑:那要看將來是誰為新任太子。田蚡頓了一下接著說道:若梁王為儲。將軍自然不是太傅,若……

田蚡故意省略了下半句。雖然他沒把話說完。但言外之意卻很清楚。

竇嬰心動了。當然,他不可能不心動,因為他還沒到為慄家母子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地步。他近段時間之所以怒不可遏,只是覺得自己這個太傅有些窩囊而已。王家姐弟的示好。簡直是個天載難逢的機會。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自己的身家地位、為了將來的仕途前程,竇嬰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的確,對他來說,根本沒有拒絕的理由。

竇嬰匆匆忙忙地回來了。到京後,家都沒進直接進宮,拜見皇帝。

按竇嬰的原意,這次進宮,肯定會挨頓臭罵。畢竟自己有組織無紀律地溜了號,曠了幾個月工。不被領導批評幾句,連自己都有點過意不去。

而事實情況卻大出他的所料。進門後,劉啟竟然站起身。快步向前,一把抓住他:你終於回來了,我正有事要找你商量。

竇嬰受寵若驚,連忙跪地:臣有罪!

劉啟笑著一邊扶他一邊寬慰了幾句,很快進入了正題:太后又將立梁王為儲,你可聞得?

竇嬰規規矩矩地答道:臣已知曉!臣以為。此舉萬不可行。接著引經據典,一通說辭。

劉啟點了點頭:太后認可方行。你是至親,若從旁勸說,或許有用。

但竇嬰明顯沒有背鍋精神,當即就提出了反對意見:陛下可否記得當年宴席之事?當時將臣革出宗門。此時臣若進言,太后定銜恨於心,難以採納。臣保舉一人,定可成功。

誰?

袁盎!

袁盎?這個人沒人敢惹,他能與太后說上話?

對,袁盎!精通古今典籍,破曉左道旁門,且無官一身輕,此乃最佳人選。

劉啟慢慢地坐回龍椅,似是自言自語地說道:那就讓他試試吧。

幾天後,劉啟領著丞相周亞夫、御史大夫劉舍、大將軍竇嬰去了長樂宮,當然袁盎也在其列。

劉啟先開的口:立梁王為儲之事,大臣們多有爭議,朕也拿不定主意,因此攜幾位大臣向太后奏議。

竇漪房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心裡很亮堂,她清楚這些人是劉啟找來的說客。因此頗為不滿,冷冷地“哼”了一聲:殷道親親,梁王為儲,有何不可?

劉啟一時語塞,忙向下首諸臣使眼色,尋求資助。

就在大家都暗自盤算如何對答時,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