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很忙,盧綰忙著彷徨,陳平忙著回家,如此一來,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沒有太多地關注劉邦。
劉邦這一生一直很忙活,折騰了不少人,倒騰了不少事,只用了七年時間就從街頭混混搗鼓成開國帝王,比坐火箭還要快出很多,這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是極為罕見的。時至目前,他已在皇帝的位置上待了八年。
這八年來,不斷有人跳出來造反,讓劉邦實實在在地當上了救火隊隊長,無論哪個地方出亂子,都能看到劉老大忙碌的身影。應該說他的日子過的並不輕鬆,看來“皇帝”也不算是一份好工作。
經年的忙碌,幾乎耗盡他所有的經歷。屋漏偏逢連陰雨,黥布造反時的那次箭傷,又加快了他生命的步伐。在行色匆匆中,劉邦終於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靜趟在龍榻上,回憶曾經走過的那些路,辦過的那些事。在這些成績上面,劉邦是愜意的。
但劉邦還是有一些顧忌的。他顧忌的事情總的來說有三件。
第一個顧忌是怕諸侯及群臣造反。
劉邦的一生和各色人等打過交道,收攬了不少人,也滅掉了不少人,留下來的那幫子人總的來說都算的上是嫡系部隊,然而在他的心裡是信不過這些人的。
但是,劉盈擺置人的能力比較欠缺,因此劉邦有些擔心這個老實孩子會吃別人的虧。不過,當他看到呂雉時,這份擔心就又稍微緩解了一些。韓信、彭越都栽在這個女人的手上,有她坐鎮,相信那些不安分的人們是鬧不出太大動靜的。
諸侯和群臣不用操心了,可第二個件顧忌卻滋生了。劉邦雖然不怕群臣搞出過火行為,可現在又擔心呂雉會鬧出大的動靜。
第二個顧忌就是怕呂家篡位。
呂雉是把雙刃劍,雖能壓制諸侯群臣,但也不得不防。因為“呂黨”這個詞彙,劉邦也不是聽過那麼一兩次。但劉邦再次把目光移到劉盈身上時,他的這個擔心也有了些許緩解。畢竟劉盈是她的親兒子,縱然呂雉再偏心,總不該和外人合起夥欺負自己的兒子吧?
雖然這個顧忌有些緩解,但劉邦並沒能完全放心,他拖著病重的身體召來了群臣,殺白馬鍤血為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在這個儀式上,群臣慷慨陳詞,把這個盟約背的滾瓜爛熟。然而事實證明,這完全是一句廢話,因為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被人拋到了腦門後。
不過經此一搞,劉邦還是比較高興的。他認為自己的這個辦法不錯,讓呂雉牽制群臣,也讓群臣牽制呂家,相互掣肘,誰都不敢亂來,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應該說,劉邦還是太小看呂雉了,如果知道不久之後將會發生些什麼事的話,相信他會毫不顧忌地把呂雉帶走。
雖然劉邦在這一點上考慮的不是很周到,但還是收到了一些效果,最起碼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在幾十年後,他那位極其生猛的孫子臨死前,就深刻地吸取了爺爺的教訓,義無反顧地帶走了老婆。只能說,孫子遠比爺爺狠的多。
但無論我們怎麼說,最起碼現在的劉邦是比較放心的。可就在他準備安心歸天時,又有一個顧忌產生了。
第三個是顧忌是擔心戚姬和劉如意的安全。
這個顧忌是再所難免的,呂雉當政,那對孤兒寡母可就要受氣了。
然而現在的劉邦卻很無奈,戚氏母子的性命和劉家天下的安定比起來,劉邦更傾向於後者。瀕臨油盡燈枯,劉邦已顧不了太多。
不過劉邦還是做了一些安排的。在劉邦打發陳平去燕地旅遊之前,就召周昌進京。
看著眼前的周結巴,劉邦的兩眼突然有些泛紅。眼前的這個人,曾經在自己的面前說過很多難聽話,可到臨終前,卻對他有萬語千言。
這一次,劉邦回憶了很多事,也說了很多話。最終劉邦幾乎用懇求的語氣把趙王劉如意託付於他。這完全是一次託孤。
劉邦流淚了,周昌也流淚了。
結巴的周昌沒有慷慨陳詞,只是深深地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兩個響頭,接過了這份囑託。
周昌是個誠實的人。他的行為,對的起劉邦的這次託付。雖然最終的結果並不理想,但依然不能否定這個人的忠誠。
所有顧忌都做了安排,無論安排的是否到位,但現在的劉邦已沒時間、也沒精力再去考慮了。
他沉沉地躺在龍榻之上,靜待著生命的終點。
此時的呂雉卻慌了。
她深愛這個人,也痛恨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