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時,肯定會出現一個有待填充的缺口。填充這個缺口就是貸款者的職能,他透過把創造出來的購買力特地交給企業家支配來履行這個職能。於是,提供產品的人就不需要“等待”,而企業家也就既不需要用商品,也不用拿現金預付供貨商。這樣,缺口被彌合;否則,在私有財產制的交換經濟中,實現發展,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將特別困難。誰也不會否認,貸款者的職能就在於此。意見的分歧只存在於對這個彌補缺口的“橋樑”的性質的認識。我相信我們的概念,其他觀點更不審慎,更脫離實際,而我們的是最接近事實的,並且用不著編造一套虛構的解釋。
在我們一直以此為出發點的迴圈流轉中,年復一年地以相同的方式生產著同樣的產品。對於每一項供給,總有一個相應的需求在經濟系統裡的某個地方等著它;同樣對於每一項需求,都有相應的供給。所有商品都按照一個確定的價格進行買賣,這個價格只可能有微小波動,所以每一單位貨幣可以被看做在每一時期起相同的作用。在任何時候,一定數量的購買力可以購買到最初生產性服務的現有數量,然後按此順序,購買力轉移到擁有生產性服務的人手中,繼而又被花費到消費品上。對這些初始生產性服務的主體本身來說,尤其對土地來說,沒有市場,而且在正常的迴圈流轉中也不存在任何購買服務的價格。 。 想看書來
信貸與資本(7)
如果我們忽略貨幣單位的材料價值,因為它對根本問題不重要,那麼購買力實際上就只代表現存的商品。購買力總量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是在這個總量中,家庭和廠商所佔的份額,對我們是很有意義的。如果現在信用支付手段,就是我們說的新的購買力,被創造出來並交給企業家支配,那麼企業家就會躋身於先前生產者的行列,並且他的購買力也與先前的購買力總量並存。顯然,這沒有增加經濟系統裡現有的生產性服務的數量。但是很明顯,“新的需求”可能出現了。它將導致生產性服務的價格的提高。接著出現了物品從其原先的用途中“撤除商品”的現象,這一點我們已經提過。這一過程起到了壓縮現有購買力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任何商品,而且肯定沒有任何新的商品與這個新創造出來的購買力相適應。只有以犧牲先前存在的購買力為代價,才有這種新創造出來的購買力的容身之地。
以上解釋了購買力的創造是如何起作用的。讀者可以看出,其中沒有任何非邏輯或者神秘的東西。信用工具的外在形式是毫不相關的。當然,從無保證的銀行券來看,事情最清楚不過了。但是,那種不能代替現存貨幣,並且不是以已經生產出的商品為基礎的票據,如果它們在實際中流通,也會有相同的特徵。當然,這裡說的只是票據作為償付貨款的情況,如果票據只是用來償付企業家對其貸款人的債務,或者僅僅是用來貼現,那麼情況就不是這樣了。信用工具的所有其他形式,甚至是銀行賬面上的簡單信貸,也都可以從相同的觀點來考慮。這就像當新的氣流進入一個容器時,容器裡先前存在的氣體的每一分子所佔的空間就會因擠壓而縮小一樣,當新的購買力注入經濟系統時,也會壓縮老的購買力。當價格變動結束時——這是必然的,任何一定數量的商品都可以按照交換購買力的老單位的相同的條件來交換購買力的新單位,只不過這時的購買力的單位比以前的都小一些,而且在每個個體當中購買力的分配也互相交換了。
這可以被稱為信用膨脹。但是這種信用膨脹與以消費為目的的信用膨脹在某一本質問題上是不同的。在消費信用膨脹的情況下,新的購買力也與老的並存,價格也上漲,結果商品被抽取出來,信貸獲得者或者從這種貸款的償還中獲得收入的人從中受益。這時老的流透過程斷裂,抽取出來的商品被消費,而新創造出來的支付手段仍在流通,信用必須不斷地更新,上漲的物價將繼續上漲。這時可能發生用正常的收入流來償付貸款的情況——比如增加賦稅。但這是一個新的特殊的措施(通貨緊縮),它以人們都知道的方式,又重新恢復貨幣體系的健康,除了它,沒有能使貨幣體系回到原先狀態的措施了。
然而,在我們的例子中,這個過程肯定會向前發展。企業家不僅一定會依法向銀行家還款,而且在經濟上,他也必然會把生產出來的產品歸還到商品的儲存地與借來的生產手段相等價;或者,像我們已經表述的那樣,他最終必然履行他能夠從社會流轉中正常地獲取商品的條件。借款的結果使他能夠履行這個條件。因此,企業家在完成他的經營活動之後——在我們所定義的意義上,在他的產品已經上市,生產品已經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