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部文學史,儘管一個民族的文學同她生存的所有其他因素是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的。
社會事實是(至少直接是)人們行為的結果,而經濟事實是經濟行為的結果。同時,經濟行為可以被定義為人們為了獲取物品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談行為的經濟動機,談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經濟影響力,等等。然而,由於我們所研究的僅僅是那些目的在於透過交換或生產來獲得物品的經濟行為,因此,我們將經濟行為的概念限制在這些獲取行為的型別上,而把那更為廣闊的領域留給經濟動機和經濟影響力這些概念。因為,在我們將要談到的經濟行為這個比較狹窄的領域之外,我們還需要經濟動機和經濟影響力這兩個概念。
因此,經濟事實這個領域首先就是被經濟行為的概念所限定。每一個人都必定(至少部分的)有經濟的行為,每一個人都必定要麼是一個“經濟主體”(“economic subject”德語譯為:Wirtschaftssubjekt),要麼是依附於一個經濟主體。然而,一旦社會各團體的成員在職業上有了各自的分工以後,我們就能夠區分兩大類人:一類人他們的主要活動是經濟活動或者商業活動,而另一類人他們在經濟方面的行為被其他方面的行為所掩蓋。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社會所有其他成員也都必定有經濟方面的行為,但經濟生活卻由一個特殊團體的人所代表。於是可以說,這個團體的活動構成了經濟生活,這樣說也就不再意味著抽象,不管從這種意義上說的經濟生活與人們其他重要的表現之間的一切關係如何。
正像談一般的經濟事實一樣,我們也談經濟發展。對經濟發展進行解釋說明是本書的目的。在提出我們的論點之前,我們在本章將給自己提出一些必要的原則,使我們自己熟悉某些概念上的設計,這些在以後我們是會用到的,比方說諸如“嵌齒”之類的東西,以便掌握公認理論的“輪子”。我完全摒棄了方法論上的評論這個武器。關於這一點,我只想大家能夠注意到,本章所說的確實是經濟理論主體的一部分,但是在實質上並不要求讀者具有今天為論證而必需的特殊的知識。其次,由於只有少數理論上的結論是我們論證所必需的,我很高興利用這次提供的機會,儘可能不用專業術語而是簡單地來表達我所要說的東西,這也不免要犧牲絕對的準確性。但是,凡是當更加準確表述的好處僅存在於那些對我們沒有進一步重要性之點的場合時,我都決定採用這種辦法。關於這一點,我請讀者參考我的另一本書。
當我們探討經濟現象的一般形式,探討它們的一致性,或者探討理解經濟現象的關鍵點時,我們在事實上表明瞭:在這個時候,我們希望把經濟現象看做是某種“未知的事物”,看做是需要進行研究的東西,需要探索的東西;我們想要探索經濟現象的本源,直到相對來說成為“已知的事物”,正像任何一門科學對待它的研究客體一樣。當我們成功地發現了兩種現象之間的明確的因果關係時,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現象是非經濟現象,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我們就完成了作為經濟學家在當前問題下所能夠做到的事情,以後我們必須讓位於其他學科。相反,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現象本身的性質就是經濟的,那麼我們就必須繼續我們在解釋說明方面的努力,直到我們找到非經濟的基地,這對一般理論和對具體事實都是如此。
在給定環境條件下經濟生活的迴圈流轉(2)
例如,如果我能說,地租這一現象是由土地的質量不同引起的,那麼,經濟上的解釋就算已經完成了。如果我能把某種特定的價格運動歸結為商業的政府管制,那麼,我就盡到了作為經濟理論家所能盡到的責任,因為政府對商業管制的直接目的並不是透過交換或者生產去獲得實物,因而它不屬於我們所說的純粹的經濟事實這一概念範疇。我們總是從事於描述因果關係的一般形式,這些一般形式把經濟資料和非經濟資料聯絡起來。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可能的。每一個從事實踐的人都知道,經濟事件有它們的邏輯性,只不過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準確地對其進行表述。我們在這樣做時,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將考慮一個孤立的社會,在這個孤立的社會中,我們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這與在比較複雜的環境下一樣,而本書所要研究的就是這種事物的本質。
因此,我們將要概述心中所想象的經濟機制的主要特徵。為了這個目的,我們主要思考的是一個商業上有組織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私人財產、勞動分工和自由競爭居於主導地位。
如果一個從來沒有看到過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