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1 / 4)

小說:盜墓史記 作者:樂樂陶陶

常見的是“深挖洞”,將墓穴挖在深處,如秦漢墓穴都設於十幾米深的地下。記述中原、北方地區喪葬制度的《大漢原陵秘葬經》稱,“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擇地斬草,冢穴高深。”同時再置堅固的石槨,防盜的效果更好。棺槨以木質為多,石質棺槨安全性肯定要優於木質棺槨。盜墓者常用盜墓工具斧、鑿,要想很快盜開棺槨,應該更費周折。

在這些反盜墓常規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絕的反盜墓招式是“積沙”、“積石”。這種墓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積沙墓”或“積石墓”;如果是複合型,則是“積沙積石墓”。

反盜篇 機關重重的古代陵墓(4)

“積沙墓”俗稱流沙墓,是盜墓者最為頭疼和害怕的墓冢型別之一,出現時間更早,不會晚於春秋戰國時期。營建時,開挖十幾深以上的、面積達幾十甚至幾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間,據堪輿術定好棺槨的朝向、方位後,以炒乾的細沙埋葬棺槨,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積埋到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後,才以泥土覆埋,並將四周夯實築牢。

為什麼要將沙子炒幹?一是可以保持地下乾燥的環境,防止屍體腐壞;二是強化防盜效果。乾燥的細沙如水,流動性極強強,盜墓者根本無法挖掘盜洞,沙子邊挖邊淌,盜洞根本難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風險也很大,極容易造成塌方,讓盜墓者成為殉葬者。

“流沙墓”在現代考古中多有發現,位於今河南上蔡縣境內的郭莊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

2005年5月,考古專家對郭莊楚墓進行了全面發掘。結果令人吃驚,連有數十年考古經驗的專家都深感意外。原因倒不是出土了價值連城的陪葬品,千餘件戰國時期楚式青銅器物和大量的玉器出土,而是這座墓獨特的防盜設計。參與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俊才事後透露,整座墓的防盜招式一環套一環:大墓深達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置假棺迷惑盜墓者,在主棺的正上方和側方,加修了兩個假棺材。為了逼真,還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設計亦絕,不像通常大墓那樣墓道直達墓底,而是改變方向。盜墓者順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見真正的棺室。

上蔡為秦丞相李斯故里,境內古墓很多。這座楚墓內豐厚的陪葬品,能歷2000多年而不被盜出,完全因為這環環相扣的反盜墓設計。現場發現,此墓大大小小盜洞多達17個,其中年代最早盜洞挖於戰國時期,位於墓室北口外約3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最厲害的盜洞是東漢時期7個盜洞中的一個,盜墓者對墓室東部採取了“大揭頂”盜法,嚴重破壞了墓室結構。

現代盜洞最多,有9個,大多采用了定向爆破的方式,其中最遠的一個盜洞是橫向引洞,有27米長,進入墓室後採用了架設竹木巷道的方式盜掘。現代盜墓者為防止塌方,借鑑了煤礦工人挖煤時木板支撐的辦法,用竹木板遮擋流沙,竹木板不夠長,還用了合頁連線,這個方法使盜洞穿透槨板,直逼棺的附近,盜墓差點就成功了。

郭莊楚墓的積沙中還有積石,並不是單一的積沙墓。積石,這也是古人反盜的一招,比積沙的使用更寬泛。呂不韋所處時代,“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貨寶,鍾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為了反盜墓,便“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

1988年,在太原金勝村發掘的251號墓屬春秋晚期大墓,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75年。據公開的發掘報告,墓附近的車馬坑內,出土各類隨葬品三千餘件,大多數是青銅器。其中僅禮器就達140件,內有兩組七鼎。金勝村位於晉陽古城西郊,是晉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251號墓的發現為研究晉文化及三家分晉前後的歷史,提供的極為重要的資料。春秋時代,九鼎象徵著周天子的王權,七鼎代表的是諸侯王,251號墓墓主卻擁有兩組七鼎和三重漆棺,地位顯赫。此墓的主人後被推測為當時最具實力的無冕之王、晉國正卿趙簡子。

順說一句,趙簡子墓在史上有被盜的記載。《晉書·石季龍載記》(卷107),“邯鄲城西石子�岡上有趙簡子墓,至是季龍(後趙始主石勒的養子)令發之,初得炭深丈餘,次得木板厚一尺,積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絞車以牛皮囊汲之,月餘而水不盡,不可發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銅柱鑄以為器。”

251號墓為“積石墓”提供了實物資料:開啟後發現,面裡“積石積炭”。積石是為了砸死盜墓者,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