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風流皇帝、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十七年(1521年)病死後,無子嗣,便傳位給堂兄弟朱厚熜,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母以子貴,父因子榮。兒子當了皇帝,老子自然有至尊地位,雖死猶榮。
於是,在中國帝王史上一場罕見的“大禮制”風波之後,朱厚熜追尊朱祐杬為恭睿獻皇帝,王陵改為帝陵。《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太監楊保上奏,“'奇/書/網…整。理'…提=。供'(顯)陵殿門牆規模狹小,乞照天壽山諸陵制更造”。從正德十四年(1519年)開始造陵算起,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營造改建顯陵前後花去了47年的時間。
顯陵在棗陽礦山旁邊,陳奉便以開礦作掩護,進行盜掘。當地官員知其用心不良,不同意開採,結果都遭到了陳奉的彈劾。官有怨,民有恨,都想弄死陳奉,由此還引發了多起“民變”。朱翊鈞卻沒有“嚴肅處理”陳奉,拖到最後僅是召回了事。這樣的皇帝,連敢挖自己祖墳的人都放過,昏不昏?罪該萬死啊!
巧合篇 明定陵開啟前後的種種巧合(3)
不知道當年吳晗、夏鼐決意發掘定陵有無想到朱翊鈞這個“罪過”。《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楊仕、嶽南合著)認為,吳、夏打定定陵主意的原因有二個,“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營建年代較晚的一個,地面建築儲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些。第二,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由於當事人均已過世,吳、夏當年到底是怎麼想的,沒有人說得清,也成了歷史之謎。
當時風水師認為定陵“龍穴非真”
定陵三百年後遭掘,還有一說,就是風水不好。
當年擇地建陵之初,就發現了不吉之兆,預示以後要出大禍。
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即隆慶皇帝的三兒子,他10歲登基繼承大位。擇地建陵是首輔大臣張居正病逝,並被朱翊鈞治罪後的事情,繼任首輔、內閣大學士張四維的建議。萬曆十一年(1583年)正月,當時朱翊鈞只有21歲,還是位有理想有抱負雄心尚契的“憤青”天子,便借去天壽山春祭之機,動起了擇選萬年吉壤的念頭。
當時欽天監難他擇選了幾處陵址,朱翊鈞都沒有看好,風水不佳。如有一處在石門溝,坐北朝南,方向不宜,且堂局狹窄。而其它幾處要麼位次參差,要麼砂水傾倒。但另有兩處在風水師看來卻都是上佳的風水寶地,一處是形龍山,風水師的評價是主峰高聳,諸山拱抱,河水繞腳,眾水來賀,形如出水蓮花,案似龍樓風閣,明堂開亮,輔弼森嚴,堪稱至尊至貴之地;另一處是小峪山,十分符合風水寶地格局,山脈主勢尊嚴,水星行龍,金星站穴,左右四輔,拱顧周旋,明堂端正,砂水有情。
朱翊鈞在當年九月九日借秋祭之名,親自去看了形龍山和小峪山兩地,現場初定小峪山,請求兩宮皇太后之後才能正式敲定。第二年九月(1584年),奉兩宮皇太后之命,朱翊鈞再借秋祭陵之機,正式定下了小峪山,即現在的定陵陵址,並易小峪山為現名大峪山。
當年十一月六日定陵動土,至萬曆十八年建成。
但在開挖地宮時卻出現了不祥,風水師定下的將來置放棺槨的地方出現了意外,挖出了一塊大石頭,寶床下無土,這嚴重犯了風水大忌。出了這麼大的風水漏子,也算當時的“政治事件”了,當初推薦陵址的大臣嚇死了。名叫樑子琦的大臣藉機上疏參劾禮部尚書徐學謨、輔臣申時行等人的“罪過”,樑子琦當初也推薦過陵址,但徐學謨、申時行認定大峪山才是真龍穴。
樑子琦建議,為了大明的萬年江山,趕緊擇地重建。當時一心事佛、十分迷信的朱翊鈞似乎不信邪,一反常態,竟然作出了讓大臣破感意外的決定,稱祖宗山陵既卜於天壽山,聖子神孫,千秋萬歲,皆當歸葬於此山。並下詔,勸大臣不要再爭論了,壽宮吉地就是大峪山。不少說大峪山不吉利的大臣,因此還遭受了處罰。
朱翊鈞嘴上雖然不信邪,說得好聽,心裡還是打不到底,覺得疑惑的,“出事”次年曾帶人悄悄看過幾處地方,仍不是很理想而作罷,徹底死了易地建壽宮的念頭。但在6年的建陵過程中,官場和民間關於定陵風水不吉利的議論一直沒有停息過。巧合的是,在三百年後,決定是否發掘明陵,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一場爭論。
史載,萬曆二十三年,定陵已建成五年了,當年開國功臣、風水大師劉伯溫的十一世孫劉世廷,仍上疏奏稱,“大峪山壽宮龍穴非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