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盜墓史記 作者:樂樂陶陶

當然,如果真那樣的話,也就不會有筆者這本書了。

盜墓史記 第三部分

人物篇 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1)

中國的喪葬文化豐富,歷史久遠。與此相對應的,是寄生於此文化之上、至今不絕的盜墓現象。

有人築墓,便有人盜墓,“天下無不掘之墳冢”。盜墓,當是中國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縱觀古今,有名沒名,事成事敗,盜墓者多如牛毛,如同亂世英雄,層次不窮。翻開中國盜墓史,盜墓者中既有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有出身草根的流賊。如果要盤點“盜墓人物譜”,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弘曆、孫殿英等十二位人物,應該榜上有名,不會落譜。其影響和造成的巨大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是抹不掉的。

借用目前流行的“名人概念”,這些人個個都是盜墓名家,當然更是狂人!

最狠毒的盜墓狂人伍子胥

盜墓行為得到孔子的認可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是中國史書著墨比較多的人物之一,本來就是一歷史名人。從中國的盜墓文化史來說,他也是重量級的。掘開了人家的陵墓不說,還要拿著皮鞭,朝屍體發洩,可謂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受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本為楚國人(民間有稱家在今宿遷市來龍鎮一帶,此說有爭議)。入吳後,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伍子胥與中國歷史上多位名人有聯絡,如越王勾踐,孫武、范蠡、西施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事論家孫武,精通兵法,但是伍子胥的舉薦他當上了吳國將領,從而名聞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與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當時伍子胥建議殺了越王勾踐,結果好色的吳王不聽,范蠡遂使出“美人計”,獻西施給吳王,離間吳王與伍子胥關係,導致伍子胥被殺,亡了吳國。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根源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

《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弒父兄之仇的機會。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幹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上面的說法是相當可信的。稀見史書《越絕·吳內傳第四 》(卷第3):昭公聞子胥在吳,請救蔡。子胥於是報闔廬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與,拘蔡公三年,然後歸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誰能伐楚者乎?寡人願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蔡非有罪,楚為無道。君若有憂中國之事意者,時可矣。 ”闔廬於是使子胥興師,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墳,曰:“昔者吾先君無罪,而子殺之,今此以報子也!”君舍君室,大夫舍大夫室,蓋有妻楚王母者。

此事《史記》上亦有記載,但司馬遷覺得伍子胥的行為過了,稱“怨毒之於人甚哉”。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未鞭屍,僅是鞭了楚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現在已無存,史書上對此事記載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實際上現代學者所謂的“鞭屍”、“鞭墳”之爭完全沒有必要。當時孔子的學生問他:“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說,“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人物篇 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2)

最牛氣的盜墓狂人項羽

劉邦惡意利用列為“十大罪狀”之一

與伍子胥相比,項羽盜墓顯得理由更充分更正義一些。

伍子胥是為了報“家仇”而盜掘陵墓,是私心。三百年後,項羽掘開秦始皇贏政的陵墓,出於“國恨”,天下民眾所願。秦始皇是什麼人?中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