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因為現在都傷重垂死的兩個人都沒了基本的敏銳感覺,他們也不知道究竟是誰的援兵先到了一步。不過兩個人都沒有放棄,他們都在盡力的將對方置於死地。
雷恩正在爬向自己的手槍,畢竟他受傷的位置在自己的大腿上,所以行動起來略微有些不便。而沃爾夫卻可以勉力用自己的雙腿一點一點移動,顯然他雖然距離雷恩的手槍有些遠,不過移動速度卻比雷恩要快上幾倍。
一陣清風拂了過來,雷恩不再去撿自己的手槍,因為他已經發現再沒有什麼必要了,一架奧丁直升飛機懸停在幾十米遠的地方,側面機身上那挺MG42機槍黑洞洞的槍口正指著沃爾夫所在的方向。
飛機上垂下了繩索,一身黑色軍服的德國特種部隊正順著滑索降落到地面上,最先到達的是一名少尉,他用突擊步槍警惕的指著沃爾夫,並沒有上前去幫助重傷的雷恩。
沃爾夫苦笑了一下,臉上的傷疤依舊那樣的扭曲。他最擔心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即便是蘇聯正在全面進攻之中,可是德國人的增援部隊依舊還是要更快一步。這場宿命的對決從一開始他就覺得彆扭,從開始的時候一直彆扭到最後一秒。
現在他終於想明白了,想透徹了。這不再是兩個人之間那種原始的廝殺和戰鬥,雖然他在這方面確實很強,卻也無法彌補雙方在其他地方存在的天上地下般的巨大差距。決定一場戰鬥勝負的不再是兩個人的勇武還有兇狠,而是千萬個人,千萬個環節濃縮在一起的結晶。
數萬公里之外的地方,那寬敞明亮的廠房裡,一名熟練的德國技術工人用最完美的手藝加工出一個齒輪。這枚齒輪最終在坦克裡發揮出了穩定的效能,決定了德國坦克能在中彈之後依舊可以堅持戰鬥。
操縱著生產自法國的腓特烈火箭炮發射車,德國炮兵部隊沒用多長準備時間,就將密集到可怕的火力砸在了蘇聯坦克的頭頂上,而這些炮兵同樣身在幾公里之外的地方。
雲端之上,德國空軍那如同陰魂一般驅之不散的斯圖卡2型攻擊機及時出現,把已經絕望的德國坦克部隊從全滅的邊緣拯救回來,那一陣狂風暴雨般的狂轟濫炸,徹底葬送了蘇聯裝甲部隊企圖包抄帝國師的企圖,也徹底結束了沃爾夫對雷恩的優勢局面。
依舊是在數萬公里之外的遙遠地方,一臺又一臺比利時勃朗寧公司的車床上,誕生出來的一支一支小巧可靠的手槍,幫助雷恩在最後時刻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這種誕生自1935年的手槍,比起蘇聯人手裡的1895左輪要好用得多。
就連雷恩身上穿著的那件戰術背心,也凝聚了多少個設計大師的心血——在幾乎不影響行動的同時,雷恩身上攜帶了比沃爾夫多得多的彈藥,為他最終獲得優勢打下了最堅實可靠的伏筆。
不知不覺間,沃爾夫不再是和雷恩一個人戰鬥,那些給德國生產出最先進坦克的技術工人,那些為雷恩設計出戰術背心的紡織廠,那些給雷恩提供了武器裝備的法國比利時佔領區人民,那些提供了遠端支援的空軍炮兵……
戰爭已經不再是前線士兵的拼殺,或者說不再是單純的前線士兵的拼殺。即便是縮略到個人對戰這個級別上,國家科技工業實力也開始逐漸體現出其無可爭辯的決定作用,沃爾夫不是被雷恩打敗的,而是被數百萬工人集體的努力擊敗的。
匯流成河;聚沙成塔。當沃爾夫的坦克因為射速和可靠性的原因最終都沒有能夠擊毀雷恩的那輛虎王坦克的時候,似乎結局就已經註定了。沃爾夫敗了,他好不容易匯聚起來的數量優勢,在凝結了無數智慧和產能的德軍面前,最終還是敗了——敗得壯烈,但是敗得無可辯駁。
此時此刻的德軍,每一名士兵似乎都站在一個名為工業的巨人肩膀之上,想要戰勝這樣強大的德軍,蘇聯就要用無數的生命去填去拼……雖然血腥雖然慘烈,但是這就是戰爭,這就是阿卡多和無數德國工程師科學家們,用他們的努力爭取到的“德國領域”。在這個領域裡德國人有他們自己的優勢,這段時間內德國的優勢碾壓任何對手,引導德意志軍團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現在,已經不再是兩個傷患之間那血腥殘酷但是緩慢笨拙的對決了,德軍特種部隊士兵的手裡端著突擊步槍,飛機上有可怕的阿卡多鋸子MG42機槍。即便是現在還有輛坦克沃爾夫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何況現在他身上沒有武器,只有三個窟窿不停的流血。
第二名走過來的德軍士兵跪在了雷恩的身邊,將自己的武器背在了身後就開始檢查雷恩的傷勢。直升機的引擎太過吵鬧了,以至於他說話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