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這讓德意非洲軍團的後勤線路縮短了一半還多——因為顯然亞歷山大港要比遙遠的突泥斯還有託布魯克等地方要強太多了。
美國的武器大部分要依靠從遙遠的美國本土運輸過來,這些武器繞過了大西洋,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最後到達中東地區。這條線路距離是如此之長,以至於美**隊很少能夠得到及時的補給。
加上美英聯軍在戰鬥力上和德國的北非軍團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美國和英國指揮官們實在找不出自己可以守住蘇伊士運河的可能性來。之前雙方力量對比並非那麼明顯的時候,亞歷山大港都被德國給佔了,現在雙方力量對比差距更大,小小的蘇伊士運河怎麼可能守得住?
在這個想法的驅動下,英美聯軍就開始不斷的思考,自己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彈藥因為只能依靠印度的小工廠來加工,數量上完全比不上德意非洲軍團:因為從義大利運出來的彈藥可以直接抵達亞歷山大港,距離上雙方差不多,但是工業水平上印度和義大利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軍隊數量上雖然經過補充之後,勉強維持了一個均勢,可是雙方人員在裝備士氣還有戰鬥意志上卻存在天差地別的差距。英國士兵現在多數也就和義大利一個水平,美**隊比起德**人來,也就只能用呵呵來形容了。
裝甲力量上,巴頓被德國傘兵在達曼胡爾打了一場阻擊戰,將半數的坦克丟在了埃及。美國國內的補充根本無法供給中東地區的美國士兵重新組建一支實力雄厚的裝甲部隊,最終美國人依靠自己龐大的產能才勉強讓美國坦克在中東的數量達到了德軍的三分之二。
空軍方面……經過無數次補充之後美國人依舊無法取得在北非的制空權——這是客氣的官方說法,其實說的直白一些,就是美國空軍在優勢的德國空軍面前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在太平洋戰場上依靠火力優勢和產能壓倒了日軍,打出了不俗戰績的美國大兵們,面對火力更強大、補給更便捷的德軍,彷彿遇到了天敵一般,根本沒有什麼獲勝的底氣——讓一群新兵去找非洲軍團那些百戰老兵的晦氣,和尋死又有什麼區別?
思來想去,英美聯軍的高層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來。最終還是遠在印度的蒙巴頓將軍提出了一個方案:用石油啊!中東這片貧瘠的沙漠要基礎建設少的可憐,要天然屏障也不多,可是卻唯獨有這麼一個優勢,那就是石油多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從英國海軍喪失了地中海的制海權開始,中東的石油就再也無法反哺英國本土了。隨著英國本土戰爭的結束,從地中海運輸石油也就成了一個笑話,美國和英國在中東的石油份額根本就失去了作用,中東地區十幾年的開發投資都成了累贅。
英國還好,將中東的石油源源不斷的運往印度,希望在那裡囤積的石油可以作為今後復國的資源。可是美國就可憐了,那些石油運回國內不如在墨西哥灣就地開採來的便宜,畢竟要繞整個非洲成本提高得太恐怖。
於是中東地區就成了一個石油囤積倉庫,美國人數十萬噸的石油就那麼閒置著,英國人也有很多產量運不出去。扣壓的德國份額還有義大利份額,以及法國投降後的石油份額,這麼龐大的石油產能,就都便宜了當地人。
既然有這麼多石油,而且大部分的石油都沒有用處,那麼蒙巴頓就建議,我們直接燒了這些石油,來阻止德軍進攻,不就可以了麼?於是英美聯軍茅塞屯開,開始構築一個用燒石油來阻止德軍前進的“石油防線”。
石油被整齊的碼放在戰壕裡,縱橫交錯的戰壕上面都只蓋了一層浮土,這些可怕的燃燒彈一樣的存在如同漁網一般構築在美國的第一道陣地後方二十公里左右的地方,美國打算在第一道防線被攻破之後,用這樣一道火海防線來阻止德軍的前進。
美國士兵沿著預定的道路開始撤退,成百上千名德軍開始渡過蘇伊士運河,所有的劇本似乎都在按照隆美爾的設計在發展。他看著自己的部隊登上了對岸的河堤,他看著自己的工兵已經將浮橋架過了運河的河心位置。
只要在給他半個小時的時間,他的豹式坦克就可以開過蘇伊士運河,這條阻擋他幾個月的防線就要被他拋在自己的腦後了。第三帝國的部隊將佔領這片土地,那些美國佬和英國佬們最終必將被自己所打敗。
就在隆美爾暢想自己的未來的時候,天空之上的一架老式斯圖卡轟炸機正在尋找著它的目標,斯圖卡上的飛行員好不容易在地面上找到了一個擠滿了美軍的戰壕,於是開始俯衝降低自己的高度。
這條戰壕是美軍預留的撤退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