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土耳其的對外政策是和巴爾幹的希臘緊密相關的,可是在瓜分巴爾幹的過程中,這種良好的兩國關係被阿卡多巧妙的巴爾幹利益分配給徹底擊碎了,土耳其放棄了希臘,換來的是希臘幾乎全部的領土統治權。
之後浩煩的統治巴爾幹的工作讓土耳其軍方筋疲力盡,在損失了數萬名士兵之後,土耳其依舊沒有從紛亂的巴爾幹半島贏取到一絲安寧。但是土耳其政府對於它傳統勢力影響範圍的重視,依舊是前所未有的。
畢竟按照歷史關係來看,土耳其帝國對中東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而德國進軍中東地區,顯然對土耳其的周邊勢力範圍有了實質上的挑釁行為。至少在面子上來看,德國已經把軍隊開到了土耳其的家門口了。
“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也是一路貨色,竟然佔了非洲還不滿足,跑到我們這裡耀武揚威……他們以為自己是誰?”另一名土耳其的將領也跟著說道。畢竟土耳其在幾次和德軍合作的瓜分之戰中,都沒有出太多了力,所以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德國扛槍其他人分贓的軸心國利益分配模式。在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記得自己究竟付出過什麼了,只是在單純的為自己不曾得到什麼而惱羞成怒。
德國在中東毀天滅地的打法讓土耳其肉疼,大部分土耳其軍方和政客都認為,土耳其應該讓自己的部隊南下,佔領那些富饒的地區。大家的論調非常一致:“與其讓德國那些敗家的蠢貨毀了整個中東產油區,不如讓土耳其取而代之。”
於是就在這個論調影響下,土耳其的軍隊離開了他們的駐地,開始向南部大規模的集結。這些部隊缺乏裝備和補給,根本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被軍官們推上了前線,準備和最強大的敵人來一場你死我活的殘酷較量。
因為土耳其加入軸心國最晚,也因為土耳其在軸心國內部根本就沒有出過什麼力,所以土耳其和德國之間的武器貿易也最短暫,最敷衍。整個土耳其為了學習德軍,“大量”的採購了德國的武器裝備,至於這個數量究竟有多麼“巨大”,也只能用“笑話”一詞來形容了。
土耳其一共從德國手裡採購了4萬支步槍,1000支衝鋒槍,500挺舊款的馬克沁重機槍。這些槍支大約是德軍一個步兵軍的武器,而且是二線步兵軍的步兵武器!當然這還不包括這個步兵軍所需要的炮兵武器以及其他的裝備。
同樣的採購計劃,土耳其一共從德軍手裡買了30輛卡車,4輛裝甲偵察車和19輛坦克。而這19輛坦克應土耳其要求,是用最便宜的北非繳獲的戰利品交貨的……總之土耳其在軍火採購方面,其實是非常“摳門”的。
一來是土耳其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它不像羅馬尼亞那樣,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來換取大量的德軍裝備,也不像義大利那樣,工業發達對德國可以出口一些東西。二來是土耳其需要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靠買的也根本買不過來。
正在改變戰場態勢的新式武器在短暫的時間裡層出不窮,比如說防空至關重要的雷達系統,高射炮以及反坦克炮,大口徑火炮還有裝甲車和坦克。這一切的一切土耳其都完全沒接觸過,要賣東西沒問題,賣家需要大量的人員培訓服務和一系列的售後問題。
整個第三帝國的武器生產廠商都在為前線加班加點的生產軍火呢,誰有功夫去照顧這麼一個麻煩的客戶?這可不是戰後百廢待興沒有市場的銷售環境,自己國家的軍隊都快沒彈藥了,誰有功夫去開發新客戶?
在這麼一個買的人沒錢沒心思,賣的人沒時間沒精力的狀態下,土耳其能得到多少德國原裝武器裝置,就可想而知了。德國最緊俏的出口拳頭產品ME-109C戰鬥機,在德國和土耳其關係最好的幾個月裡,也只有8架被半賣半送的運到了土耳其。
現在所有人應該明白了,阿卡多為什麼根本不考慮土耳其進攻蘇聯或者中東的計劃,因為事實上土耳其的軍事實力根本就沒什麼可期待的東西。只要戰事一開,土耳其看似強大的軍隊別說取得戰果了,就是守住陣地都成問題。
可惜的是阿卡多雖然對土耳其人的軍隊有一個客觀的評價,但是土耳其人自己卻沒這麼有自知之明。在無數人的慫恿下,土耳其高層終於還是經不起誘惑,下定決心對中東地區下手了。
10萬土耳其士兵口袋裡裝著吃的,身後揹著一支步槍,領到幾發子彈,就浩浩蕩蕩的向著邊境地區出發了。這些士兵的戰鬥力在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英軍和美軍面前,差不多也就約等於零了。
不過這些事情土耳其人可不太清楚,幾個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