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入侵計劃夠不夠詳細,戰略目光夠不夠深遠,戰略預測夠不夠準確,決定了這個國家侵略過程的順利與否,佔領目標之後的控制是否穩妥,也決定了這個國家能不能吃掉自己的目標實現自我強大。
日本擬定的比較全面的作戰計劃是侵華戰爭,所以即便中**隊被德國和美國反覆加強,依然沒有能夠阻止日軍在中國沿海地區擴大自己的佔領區域。可是現在日本進行的戰爭完全是計劃外的,也就難怪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日本的陸軍在澳大利亞的佔領上就和海軍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海軍希望陸軍可以在沿海地區一路向東進攻,早日控制繁華的澳大利亞東部港口城市,為進軍南美還有美國做準備,至於那些西部地區,則是可有可無的。
但是陸軍方面認為,必須要全面佔領澳大利亞,才能最大限度的節約自己的兵力。現在日本方面已經為征戰澳大利亞動員了40個師團的兵力,有超過20個已經送到了澳大利亞還有澳大利亞周邊的地區,如果澳大利亞戰爭無法短期內結束,那麼日軍還要再增加40個師團前往澳大利亞,這對於兵員明顯不足的日本來說,根本就是雪上加霜。
這種嚴重的分歧按照日本一貫的解決方案最終鬧出了奇葩的笑話來:既然大家都看不慣對方,那就誰也別管誰,咱們各自打各自的!這種如同兒戲的作戰辦法一直貫穿著整個日本太平洋戰爭,從武器研發一直到戰術安排,海軍和陸軍都互不統屬。
於是各種互相拆臺如同搞笑的事情就出現在了日本軍方的戰鬥表現裡:海軍戰敗了,訊息不告訴陸軍,結果陸軍打仗的時候才發現沒有海軍力量配合,結果輸的更慘。海軍自己跑去挖山洞準備打長期戰鬥了,陸軍還在沙灘上傻乎乎的挖戰壕準備抗擊美國登陸。這就是真實情況下的日本軍方表現,毫無誇張可言。
所以日本海軍開始組織部分陸戰隊等兵力沿著海岸線向北進攻,完成他們儘快奪取澳大利亞東海岸工業區的計劃。不得不說,這一次日本海軍的計劃看起來比陸軍方面的更有頭腦一些。但是日本陸軍高層本著“只要海軍堅持的陸軍就要反對”這個原則,下令精銳的陸軍部隊向南進攻,妄圖征服澳大利亞全島。
但是比起陸軍的幾個精銳師團來,日本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力其實還是有差距的,至少在重武器的配置上,是無法比擬日本陸軍的。所以北上的日本軍隊在和澳大利亞部隊糾纏的過程中,沒有撿到什麼像樣的便宜,只能依靠有限的海軍掩護,一點一點向前推進——至於日本海軍艦隊主力,已經帶著滿滿的信心,殺向美國的瓦胡島了。
而日本陸軍為了和日本海軍劃清界限,帶著大炮還有數量不多的戰車和澳大利亞的沙漠“廝殺”去了,根本沒有支援海軍陸戰隊的意思。不過很快陸軍指揮官們就發現了一個要命的問題,沒有港口的支援,他們也走不了多遠。眼看著陸軍登陸的軍隊越來越多,卻無法發揮出人數優勢來,陸軍高層只好灰頭土臉的找到日本海軍,希望可以分享港口運輸陸軍的物資。
這件事最終鬧到了日本天皇那裡才算是告一段落,為了日本的未來,最終日本陸軍還是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基茨港,但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日本陸軍被迫答應日本海軍,幫忙奪下更加重要的達爾文港。
一直胡鬧了一個月的時間,8月15日的時候,日本軍隊才恢復了向達爾文港方向的進攻。這一次澳大利亞守軍才真正領教到了日本陸軍精銳部隊的戰鬥力,瘋狂的日本兵如同波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進攻,最終澳大利亞守軍向日本第19師團投降,達爾文港陷落。
其實日本高層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出來澳大利亞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日軍進入如此廣袤的地區只會讓自身的兵力更加分散,兵員也更加枯竭。但是因為缺乏一個系統的分析和計劃,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
放棄澳大利亞?開什麼玩笑?日本陸軍已經有將近30萬人在那裡登陸了,你覺得再費盡力氣把這些部隊接回國內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這種事對於日本高層來說想都不要想,沒有人會同意把吃到嘴裡的東西吐出來。
繼續在澳大利亞進攻?那就要再送30萬士兵上去。澳大利亞的領土算面積比中國被日本佔領的領土面積還要大,如果參考日本在中國的駐屯軍來計算,至少日本需要100萬人才能夠完全控制如此廣袤的領土——這簡直就是要了日本的老命,中國那邊將近200萬人陷在坑裡出不來,這邊再丟100萬進去,那還有什麼能力去進攻美國?
現在的劇本日本也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