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爆竹,迸發出最為燦爛的火光。
而整整6座炮塔和彈藥庫以及鍋爐必須用漫長的裝甲防護帶來保證其安全,所以也就讓整艘戰艦的裝甲必須兼顧的地方大大的延長了——於是平均下來,這艘戰艦在每一個該設立防護裝甲的地方,裝甲厚度都不太夠,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這艘戰艦的尷尬狀況:需要防護的地方比別人多,捱打時被擊中的可能性就大,結果裝甲因為太分散導致更薄,被擊穿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不過這些缺點在日本海軍瘋狂的武士道精神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畢竟天佑吾皇大家是深信不疑的,既然老天爺都保佑自己的皇帝,自己為皇帝征戰四方自然是不會被敵人擊敗的。所以所謂的裝甲防護不足以及彈藥庫問題上,日本高層一直覺得不算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
小鈿長左衛門(這位大哥是41年的山城號艦長,這裡使用一下請勿見怪)揹著手站在自己的指揮室內,他的身邊不遠處,舵手正在一動不動的扶著舵輪。左衛門接到山本從珍珠港撤退的訊息,並且在同一時間,他接到第二戰列艦隊的作戰命令,讓他率領一支分艦隊南下,支援日軍在澳大利亞的東進攻勢。
跟在山城號戰列艦後面的還有兩艘重巡洋艦高雄號以及摩耶號,這支艦隊是奉命支援沿海的日本士兵,一路向澳大利亞人口密集的東部地區進攻而南下的,他們的作戰任務非常簡單,就是掩護日軍沿海部隊,炮擊抵抗者的防線。
當然,除了這三艘主力戰艦之外,還有幾艘驅逐艦同行,這些戰艦組成了一支完整的日本分艦隊,浩浩蕩蕩的駛向他們的作戰海域。
“山本元帥怎麼能在瓦胡島之戰中撤退呢?這是對大日本帝國的極度不負責任!大日本帝國的武士沒有苟且偷生的習慣,寧願戰死在沙場上也絕不能卑劣的選擇撤退!”左衛門是一名非常極端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這個傢伙曾經在淞滬會戰的時候指揮戰艦炮擊過中國守軍,在海軍中因為好戰得了一個大洋惡狼的名號。
這個時候他依舊不明白為什麼山本選擇了撤出瓦胡島這麼一個看上去很丟面子的做法,在他看來即便是在那裡戰至最後一人,也不應該卑劣的選擇後退。正因為這個左衛門與三本的理念不合,山本才暗中指示慄田將軍把這個左衛門調到了第二戰列艦隊,遠遠的派給他一個無關緊要的任務,以免他在關鍵的時候壞了大局。
作為一艦之長,作為整個分遣艦隊的最高指揮官,他在埋怨山本元帥的時候,手下的人大都只能裝作聽不見。所有人都默不作聲,任由這名左衛門將軍滿嘴髒話問候著自己的最高長官。他們不僅僅要站著,還要在搖擺的艦橋上站穩,這本身就是一個技術活兒。
說實話日本戰艦那高高聳立的中部建築嚴重影響了戰艦的外觀,甚至還破壞了舒適性。但是固執的日本海軍設計者和使用人員在古老的日俄海戰中得到的結論,就是把戰艦的指揮塔修的越高越好。
二戰是一個科技發展的大時代,在這個時代來臨之前,大家都處於一個各自探索毫無經驗的萌芽時期。這個時候所有國家都有自己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獨到見解,比如美國那奇葩的坦克殲擊車理論,比如德國那詭異的高速轟炸機理論,再比如說英國海軍固執的雙翼飛機等等。
別以為美國人多麼牛逼多麼給力,事實上他們走的彎路也絕對能讓崇拜美國力量的人亮瞎自己的眼睛。二戰的時候美國裝甲兵的理論是這樣的:坦克,就是用來支援步兵的,而坦克殲擊車則是用來消滅坦克的。
於是美國裝甲部隊的作戰標準流程是這樣的:M4坦克伴隨步兵奮勇向前,如果遇到敵軍坦克部隊,那麼M4坦克的指揮官就呼叫附近負責支援的M10坦克殲擊車,趕來消滅搗亂的敵方坦克。實戰中美國人遇到的情況是這樣的——M4坦克被德國坦克打了個滿地找牙,當M10坦克殲擊車趕來的時候,德國人已經打掃完戰場又吃完一頓飯之後撤走了。
而日本海軍得到的經驗就是,海軍戰艦的瞄準裝備安裝的越高越好,這樣就能更快發現自己的敵人,也能夠更準確的提供炮戰的射擊引數。這套理論怎麼聽怎麼正確,當然,如果沒有雷達這種發明的話。
別看今天日本國內松下、索尼之類的電子廠商風光無限,似乎全世界的先進電子技術日本都有涉獵,但是在1938年的時候日本人手裡真的沒有幾樣先進技術,讓他們搞搞航母這類的概念物品似乎還跟得上世界潮流,但是精細到雷達之類的細節上的時候,差距立刻就顯現了。
1934年,也就是戰前,德國購買和申請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