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艘可以投入戰鬥的潛水艇,其中約有100艘被部署在北大西洋,超過70艘在北冰洋打獵,剩下的20艘潛艇在地中海和直布羅陀奉命執行作戰任務。
而剩下的10艘,按照計劃將被派往澳大利亞,在那裡展開對日本海軍的襲擊作戰任務。不過誰都知道,這支德國艦隊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不過這支艦隊也有自己的任務,就是為德國遠洋執行任務儲備自己的經驗。
在每一艘潛艇上,都安排了10名技術人員,這些人員代替了原本的水手位置,作為隨船測試人員和維修人員,他們負責讓潛艇時刻保持良好的運轉。更多的工程師和維修人員在補給船上,他們會為潛艇提供更高階別的維修服務。
他們在沿途演練遠洋航行,測試潛艇上的一些新型裝備,包括一種被動的雷達監測器,用來探測對方射過來的雷達波,給潛艇提供被動雷達預警。還有一種小型的雷達系統,安裝在潛艇上的這種雷達,可以探測70公里遠的天空目標,雖然並十分可靠,但是足以為潛艇提供更安全的下潛環境。
這些裝置都是為遠征太平洋準備的,因為畢竟日本的海軍航空兵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卡多不想這些派出去的潛艇被日本人的飛機威脅。當然還有一個潛艇安裝了流線型的艦島,測試在水下的噪音減小是否有預期的那麼好。
德國人發明的一種水下通氣管可以讓潛艇在水下呆上相當長的時間,儘管這種通氣管會排出黑色的廢氣,而且攪動大量的浪花,但是這種裝置確實可以讓潛艇在下潛的狀態下使用馬力更加強勁的柴油機作為前進的動力。
聰明的潛水艇指揮官們很快就掌握了這種新式的技術,他們重新擬定了潛艇作戰技術守則,將航行的規範更改成了“在夜間用通氣管航行,可以有效的減少潛艇被發現的機率。”
這支潛艇艦隊在赤道上與保護他們的一艘德國導彈驅逐艦還有一艘巡洋艦分道揚鑣。潛艇艦隊和幾艘補給船以及三艘北部英國的驅逐艦繼續南下,而德國巡洋艦還有驅逐艦則返回地中海參加反潛護航的任務。
德國的兩艘新型的導彈驅逐艦如今只剩下一艘了,事實證明在海上使用液體燃料導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雖然一次超遠距離的攻擊讓人類使用導彈的歷史向前提前到了1938年,可是在幾個月之後,因為加註燃料出了事故,德國的一艘導彈驅逐艦發生爆炸,最終因為損毀嚴重,被解除現役。
事實證明為了資料而盲目提高武器的科技含量是完全錯誤的行為,這會導致因為技術不成熟而出現穩定性缺陷。德國人重新回到老路子上來,開始全心全意的開始製造新式的自動火炮巡洋艦來代替並不成熟的導彈驅逐艦。
這一次遠航,因為缺乏海外補給基地,德國人沒有選擇繞道非洲南部,然後經過英國人控制的印度洋,最終還要繞過日本人控制的馬六甲地區,進入太平洋區域內作戰。而是採用了相反的一條航線。
整個德國潛艇分艦隊將一支向南航行,最終達到南美洲的南部,在那裡,他們將在阿根廷獲得補給物資,然後再從相對安全的地區直接駛往澳大利亞。阿根廷作為一個南美國家,一直和阿卡多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德國艦隊在那裡取得補給,實在是再方便不過了。(歷史上曾經有希特勒逃亡阿根廷的說法,有此可見當時德國與阿根廷的關係到底緊密到什麼程度)
在阿根廷輪流上岸開心了一回的德國水手們,此時此刻已經在東南太平洋上破浪而行了。他們的目標是澳大利亞,那裡是他們盟國的“領土”,是一塊正在被敵國日本入侵的地方。他們去那裡是為了戰鬥,為了顯示第三帝國全球存在的決心,也是為了撫慰北部英國脆弱的心靈。
海風吹拂在所有人的臉上,站在艦艇中部的艦橋上的潛艇艇長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遠處的一艘北部英國驅逐艦發來了安全的訊號,看來美國人沒有打算阻止德國人進入太平洋作戰。事實上羅斯福一天前就接到了德國海軍出現在阿根廷的通報,情報顯示德國人想要透過南美洲南部進入太平洋作戰。羅斯福立刻發電報給了尼米茲,命令他不要招惹這支來自第三帝國的艦隊。
其實尼米茲也實在沒有精力來管這支來自德國的艦隊了,他的手裡大約有將近一百艘的驅逐艦,還有幾十艘巡洋艦,外加幾艘剛剛修好的戰列艦,以及現在碩果僅存的兩艘艘航空母艦約克城號和突擊者號(如果硬算,蘭利號勉強算水上飛機母艦)——這麼一支艦隊對付日本尚且捉襟見肘,他當然不會沒事找事尋德國人的麻煩。
現在尼米茲更感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