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看見了德軍士兵衝進他們的戰壕,他們無比震驚的看著那些原本應該在遠處空地上被雷區阻隔,然後困在那裡等死的敵人,出現在他們面前幾米遠的地方。
於是這些日軍士兵們匆匆忙忙的抓起不知道什麼時候丟掉了的步槍,準備向這些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敵人開火。可是他們卻再一次輸給了自己手中的武器,因為他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曾經無比信賴的三八式步槍,現在卻真的已經成了足以害死他們的“垃圾”。
是的,垃圾!日軍一直強調的步兵戰術就是精確射擊和兇猛的刺殺,這和他們本身的資源還有信仰有著莫大的關係。首先日軍缺乏金屬資源,所以他們對任何浪費鋼鐵的行為都深惡痛絕——子彈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可觀的金屬資源,因此日軍也不願意浪費掉。
正因為如此,日本人強調單兵的精確射擊,提倡遠距離開火命中目標,不願意使用浪費彈藥的武器——所以在德軍大規模的使用半威力彈藥並且裝備突擊步槍的時候,日軍部隊還在堅持只裝備單發栓式步槍和機槍。
事實上這也和日軍的戰術思想有關係:因為日軍始終無法實驗大規模坦克部隊集團化推進的閃電戰戰術,所以日軍高層一直不敢相信未來戰爭中,雙方的交戰距離會產生根本性變化這一結論。相反這個結論是德軍提出的,而且也已經經過了實戰的檢驗。
日軍相信他們的戰場還會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一樣,在千米左右的距離上交戰,步槍應該在這個距離上發揮精確射擊的作用,短兵相接更多的依賴士兵的勇敢還有拼刺刀的技術——他們也是這麼訓練自己計程車兵的。
事實上,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在東南亞和中國地區,落後的戰術還有過時的武器都讓這裡的戰爭和日本高層推測的一模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碰到美國和德國之前,他們很少在戰場上吃苦頭的原因:因為日軍的部隊在訓練的時候,針對的就是他們需要面對的敵人,這些敵人沒有重武器和重火力,只能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種塹壕戰陣地戰。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日軍苦練的精確射擊可以給對手帶來巨大的傷亡,兇狠的衝鋒還有拼殺都讓對手膽戰心驚。可是,時過境遷,當日軍的主要敵人變成了美國和德國的時候,那些精銳的日軍步兵就發現自己無往不利的戰鬥素養,根本就沒有發揮的餘地。
日軍步兵作戰最理想的距離,就是300米到800米之間。只要戰鬥在這個距離上僵持下去,那麼日軍射擊精確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對手會因為傷亡要麼硬著頭皮繼續支撐,要麼潰敗下去。可是在這段距離上,美國人往往會呼叫火炮支援,並且動用數量超多的重火力壓制日軍。
而現在,德國人在諾門坎表現出來的戰鬥方法,似乎比美國人更加野蠻更加直接:德國人根本不在800米左右的距離上和日軍作戰,他們直接用裝甲厚重的坦克還有突擊炮,掩護自己的步兵快速靠近到300米到200米這個距離上。
一旦接近到這個距離之後,德軍手裡裝備的G43半自動步槍還有MP…44突擊步槍,就可以立刻發揮出火力密度上的絕對優勢,讓日軍的栓式單發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高的優勢蕩然無存。等到戰鬥蔓延到戰壕內的時候,德軍的衝鋒槍還有突擊步槍以及半自動步槍組成的持續火力,根本就不可能給日軍士兵拼刺刀的機會。
日軍士兵在狹窄的戰壕裡好不容易拿好了自己的步槍,剛剛拉開槍栓的時候,就已經發現德國士兵端著武器瞄準了他們。還沒等他們將自己槍膛裡的子彈推進彈艙,對方就已經熟練的扣下了自己手指頭壓著的扳機。
槍聲密集的響了起來,彷彿當年侵華的八國聯軍用火槍在屠殺清朝的長矛兵一樣,日軍士兵一個接著一個帶著不甘的眼神捂著自己胸口的彈孔倒下。偶爾有開火的日軍,不過也只能在慌亂中打出一槍,根本無法對德軍造成壓制性的殺傷。
戰鬥很快變成了一場屠殺,還沒有搞清楚剛才那山崩地裂一般的爆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日軍,發現德軍計程車兵已經端著一種怪異的武器,對著他們不斷的打出致命的子彈了。
“敵軍已經衝進戰壕了!敵軍已經衝進戰壕了!”一名日軍士兵驚慌的跑過自己同伴的掩體,高聲的提醒著自己的友軍們,要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做好相應的準備,畢竟算上兩翼友軍的部隊,數萬名日軍士兵守在自己的陣地上,不可能就被眼前數量如此稀少的德軍打得潰敗。
當德軍攻入戰壕掩體的訊息開始蔓延的時候,所有的日軍士兵想到計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