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了炮彈……我們只能做到這麼多了,沒有任何辦法。”
隨著戰鬥的進行,事實上蘇聯部隊的整個體系都已經崩潰了,部隊的後勤補給完全斷絕,士兵們連吃的和子彈都不知道去哪裡領取。到最後甚至連部隊的指揮體系都崩潰了,斷電還有炮擊讓原本還算完整的電話體系毀壞殆盡,無線電裝置也是故障一臺就少掉一臺……
開始的時候因為地方足夠廣闊,遮蔽也比較好,還能夠使用汽車還有馬匹。而這個時候因為陣地的接連丟失,這些交通工具也不能使用了——大家都用兩條腿跑,如果不想被炮彈幹掉,也只能用兩條腿跑。
一個月前,莫斯科包圍圈內的蘇聯守軍,還能向被德軍突破的防禦陣地附近增加整團整團的兵力,然後逐漸縮減規模到一個營一個營,最後到一個連甚至半個連……現在這種時候,每一次增援甚至已經節約到一個排,甚至一個班的程度了。
而這種規模的增援,面對德軍如同潮水一般的攻擊,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絲毫起不到阻止德軍繼續進攻的作用。伴隨著彈藥的枯竭,援軍的減少,防禦陣地上的蘇聯守軍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潰敗的也越來越快速。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當子彈充足的時候,戰術可以得到很好的執行,所以防禦陣地也可以堅守的更持久一些。不用頻繁的後撤,也就不用頻繁的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之下,傷亡自然也會降低一些。不過現在蘇聯的情況是相反的,他們被迫不斷的後撤,不斷的損失掉更多計程車兵。
現在,蘇聯的陣地上,一個戰壕裡計程車兵來自五花八門的部隊還有單位,一個連的步兵有可能是原來好幾個連的殘餘兵力整編而成的。這些士兵有可能來自好幾個作戰部隊,有些甚至來自後勤人員、莫斯科自衛軍、甚至是稅務官還有警察。
當然還有大批大批的補充兵,這些補充兵的成分更加複雜,有女兵、工人、售貨員還有十幾歲的孩子。指望這些人發揮出正規軍的戰鬥力來,明顯是不現實的,所以減少的不僅僅是增援的人數,還有增援的質量。
損失成倍數的增加,甚至已經到了沒有人統計的地步。根據德軍F集團軍的戰鬥日記,在6月25日德國在莫斯科城郊一共推進了1300米,擊斃和俘虜了蘇聯守軍2900多人;而在8月初的時候,德軍在市區內推進一公里遠的距離,一共擊斃了蘇聯“士兵”6700多人,而這些拿著槍支的“士兵”很多連軍裝和鋼盔都沒有。
雖然僅僅憑藉德軍的戰鬥統計是不能準確的反應出當時蘇聯守軍的實際損失的,就連克盧格元帥在自己的回憶錄裡都承認德軍在莫斯科城內戰鬥的時候,出現過擊斃平民冒功的行為。可是因為蘇聯方面實在沒有任何戰鬥損失記錄,所以也只能依靠德國的記錄來勉強推測了。
很快,德軍的工兵就為自己的部隊準備好了強渡的準備工作,衝鋒舟被德軍士兵抬著衝向了河岸,對岸的機槍還有火箭彈就好像不要錢一樣打向蘇聯陣地。反觀蘇聯這邊,因為彈藥數量有限,已經做不出什麼像樣的還擊來了。
也正因為如此,強渡很順利的進行了下去,德軍先是用一臺拖拉機臨時改裝的“推土機”將一些沙石推進莫斯科河中,緊接著衝過對岸的德軍步兵就在河堤上進行了小規模的爆破作業,光滑傾斜的河堤被炸出了一條擁有稜角的小路,非常方便後續部隊攀爬。
“他們的土工作業真的太快了,看上去配合的那麼嫻熟,簡直就是在演習一樣。”瓦圖京透過一道牆壁的縫隙,看著德軍在他的眼前架設浮橋,感慨的說道,他左邊大約十米遠的地方,蘇聯的一挺輕機槍終於忍不住咆哮起來,將剩餘的不多的子彈,掃向了德軍架設浮橋的位置。
不過僅僅過了幾秒鐘的時間,德軍的MG…42機槍就回敬了開火的蘇聯機槍,子彈打在蘇聯的陣地上發出密集的聲響,到處濺射的流彈讓所有人都不敢再探出頭去開火射擊了。不過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很快一枚德軍的60毫米口徑迫擊炮就將炮彈打在了這個輕機槍剛剛所在的位置,巨大的爆炸掀起了滾滾濃煙,讓十米開外的瓦圖京都不得不雙手抱頭蹲在了掩體內躲避。
“醫護兵!有人負傷了!有人負傷了!”炮彈掀起的硝煙剛剛過去,就傳來了蘇聯守軍的喊聲,這個戰壕裡大多數都是指揮部的行政人員還有後勤軍官,所以還不太清楚現在的局面。
“閉嘴吧!上哪裡去找醫護兵去?就算有醫護兵,也早就沒有藥品了!”一名老兵抱著武器在戰壕裡破口大罵,這個時候也沒有人去質疑他不守規矩的問題了:“看看他的傷要不要命,要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