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緬甸,第一是要挫敗日軍進逼印度的作戰企圖,第二要恢復並且確保滇緬公路的絕對安全,所以我才下定決心抽調出了這麼多國內的精英來。”蔣委員長點了點頭,笑著說道:“諸位,人選我已經選好了,就由張自忠將軍親自帶隊,杜聿明、孫立人將軍和戴安瀾將軍親自配合……務必要保證我們中國遠征軍的勝利!”
“委座!物資方面……?”孫立人將軍站起身來,指著地圖說道:“如果沒有人提供的話,在這裡舉行會戰顯然是不明智的選擇。”
“這一點,請孫將軍放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站起身來,拿出了一份電報遞給他說道:“美國盟友已經做出保證,提供遠征軍的一切武器裝備,甚至連m3型坦克都準備了200輛,就等著我們過去拿了。”
這可不是美國開的空頭支票,而是實實在在的戰略物資。這些物資原本是運到印度,準備提供給英國印度部隊訓練使用,然後在未來運往北非參加對德軍的作戰的,不過現在太平洋戰場上風雲突變,所以被美國人截流了下來,提供給中國部隊作為重型武器裝備使用。
在這件事上英國人也是配合的,畢竟作為自己最後一塊聽話的殖民地,印度可以說是英國復國的重中之重,不容有失。所以蒙哥馬利奉命在北非死守託布魯克,節約下來的物資全部被送往英佔緬甸地區,準備送給中國遠征軍使用。
不僅僅是坦克,還有汽車以及大量的火炮。輕武器甚至包括了中*隊裡少見的衝鋒槍還有數目多到驚人的機槍,以及中*隊最為缺少的彈藥。有了這些武器裝備,中國遠征軍的實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而且中國也算是為了出兵緬甸下了血本,從南遷的大學中抽調了數千名大學生,作為遠征軍的骨幹送往軍中。有了這些知識分子,中*隊對新武器和新戰術的學習和掌握,也上了一個極大的臺階。
原本因為德國的技術援助和西克特將軍的言傳身教,中*隊對世界新式武器戰術的理解和學習都更加前衛了,很多留學德國的軍事將領都親眼目睹過閃擊戰的雛形,也曾經學習過如何運用先進的武器裝備來在戰場上取得自己優勢。他們不再是那些昏庸的老式軍閥,而是德國高階陸軍學院精心培養出來的高材生。
於是,在這麼一天,中國的一支後世聞名的部隊開始了籌建,這支部隊的名字叫做中國遠征軍。而這支軍隊不再是讓日本人聞風喪膽的德械師,他們用的是美國的裝備,不過指揮他們的將領都還記得那特殊的鋼盔,記得那特殊的三稜長軍刺,記得那名已經埋骨在中國的德國將軍曾經的訓示:“打敗侵略者,是每一名士兵的職責!”
伴隨著一聲又一聲的號令,成百上千名中國士兵扛起了自己的步槍,邁開了自己的步伐,沿著公路緩慢的開進。他們的目標是走出國門,作為數十年來第一支走出國門作戰的軍隊,前往英屬緬甸地區,展開與日本侵略者的戰鬥。
而指揮他們的將領,是在淞滬會戰中名揚天下的****著名將領集體出戰:張自忠、杜聿明、戴安瀾、孫立人無一不是令日軍頭痛的角色,他們四個人指揮的戰役,簡直就是日本陸軍的一本二戰血淚史。
淞滬會戰中,杜聿明將軍指揮的第1軍,孫立人將軍指揮的第2軍,以及王耀武將軍指揮的第3軍和戴安瀾將軍指揮的第4軍都是中*隊中的主力,這些部隊都是在西克特將軍的幫助下成立的第一批一類作戰師,清一色的德械裝備,訓練充分裝備精良,曾經一度在上海把日本幾個參戰師團打出了心理陰影。而指揮淞滬會戰的前線將領,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自忠將軍。
比如說到現在日本的一個甲種師團還流傳著“看見德國鋼盔就不要進攻”的說法。而日本的海軍陸戰隊還有陸軍的幾個高官被德國克虜伯大炮一炮炸死的醜聞,一直至今日本軍隊的官方說法還是咬著牙不肯承認。
這幾個師和李宗仁手裡已經不復存在的第5軍加起來,就是抗戰初期中*隊的5大絕對主力,只不過隨著戰爭的消耗,這5個軍十幾個師的德械部隊,都基本上損失殆盡了,那些曾經密密麻麻的德系m35鋼盔現在已經不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免費送的鋼盔。
事實已經證明,雙方在火力上不分上下的時候,中*隊的戰鬥力要比日本軍隊強。至少在保家衛國的情況下,中*人換髮出來的強大意志力是日本軍隊無法超越的。不過戰爭不會因為這些就改變敵強我弱的整體形勢,也不會照顧某些弱勢的國家。
波蘭可憐麼?它被蘇德兩國瓜分,現在已經亡國,可是命運之神照顧過它麼?法國可憐麼?它被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