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是要看羅馬尼亞啊!”阿卡多點了點頭說道:“看來我們的惡成功與失敗,就看默克爾在羅馬尼亞的收穫了。”
“對了。”他說到這裡,想起了這一次招克虜伯回來的另一件事:“克虜伯,4號坦克的改進進行的如何了?”
“我的元首,改進非常順利,大部分新生產的坦克都已經安裝了加長身管的75毫米口徑大炮。我們經過試驗,足以擊穿任何現役坦克的前裝甲板。”一說到自己的產品,克虜伯就開始滔滔不絕:“另外我們改進了觀察瞄準系統,給炮長設定了獨立的潛望鏡環視裝置。改進了炮塔的轉動裝置——這一切都是在簡化基礎上改進的,我們沒有讓4號坦克變得更復雜。”
“初期生產的坦克呢?改裝起來困難麼?”阿卡多又問了一句。
“我的元首,說句實話,現在我們缺乏的是武器的數量,而不是武器的質量。我們必須在東西兩線都裝備大量的坦克才能守住自己的防線。”克虜伯開始炫耀著自己從陸軍將領那裡聽來的一知半解的軍事學問。
“有道理!”阿卡多也覺得現在不是忙著改進坦克的時候,他要的是更多的坦克,有了更多的坦克才能在他心目中早就擬定好的戰場打出更精彩的閃擊戰來:“那就先不給已經生產好了的4號坦克進行改裝,直接下發給部隊!老式的坦克給黨衛軍,新式的武器給國防軍!槍支那邊呢?順利麼?”
“我的元首。”克虜伯提起槍支來表情更加放鬆了,笑著回答:“g43交給克虜伯還有幾個槍支公司旗下的子公司進行生產,生產速度還是非常快的。我們先後已經大約為國防軍提供了11萬支這樣的步槍,主要裝備第一師的傘兵還有配發給每個步兵班的班長。”
阿卡多點了點頭,結束了這一次的會面:“你替我去一趟漢諾威,那裡的石油開採也有些日子了,雖然產量和儲量都非常少,不過也算是一個進項。你去看看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回來給我一份報告。”
“那我就告退了。元首萬歲!”克虜伯退到門口,立正敬禮。
第150章 150羅馬尼亞
一戰後,東歐各國都急著把傳說中祖先統治過的土地都納入自己的國家,波蘭和羅馬尼亞是典型的代表,這兩個國家又因為靠近蘇聯而得到了英、法的“特別關照”,為了儘可能加強東歐新興國家對抗蘇聯,英法支援波、羅擴大了自己的土地,沒想到這實際上削弱了這兩個小國。
戰後的羅馬尼亞,獲得了整個特蘭西瓦尼亞這個以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為主的地區,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這兩個以羅塞尼亞人還有烏克蘭人為主的地區,以及南多布羅加這個以保加利亞人為主的地區。這種“瘋狂”擴張的結果就是羅馬尼亞擁有了三個近在咫尺的敵人:元氣大傷但骨架仍在、處心積慮報復的蘇聯,憤恨不平的匈牙利以及心懷不滿、嘟嘟囔囔的保加利亞。最終這三個“鄰居”將“幫助”羅馬尼亞完成一次令它刻骨銘心的“蛻變”……
戰後的羅馬尼亞,經濟(尤其是石油開採)上的重建工作做的到是很快但是政治上卻陷入了可悲的狀態,雖然與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了友好關係,還出現了所謂“小協約國”,但是1924年,曾經的學生運動領袖科德里亞努建立了鐵衛隊。
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於所有偏激或者略微偏激的組織都是個機會——比如說納粹還有大德意志黨等,羅馬尼亞的鐵衛隊也是如此,它的“一人一英畝”的口號使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轉向了它,在城市中也贏得了一些對現狀不滿的人的擁護,不過在議會選舉中,鐵衛隊的影響在很長時間裡都處於微不足道的狀態。
不過威脅越來越嚴重了,隔壁的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還好說,但是德涅斯特河對岸有了德國工程幫助的的蘇聯逐漸在恢復元氣,尤其是它龐大的軍隊,如果說效率上的提高還比較有限,但是規模和裝備上無疑是更強大了,羅馬尼亞的武器更新則還是不緊不慢地進行著。不過蘇聯人暫時還不願意去動背後有英法兩個靠山的羅馬尼亞,尤其是還要擔心德國人把它奪走。
但是事情不會因為蘇聯的擔心就不會發生。德國在戰後崛起的速度讓羅馬尼亞人震驚,而它插手國外的決心也比羅馬尼亞人的國王想象的更大。當羅馬尼亞人迎來了德國人的特使默克爾的時候,很多政客心中或許已經做好了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讓步的準備。
結果還沒有等默克爾展開對羅馬尼亞的外交斡旋,卻迎來了一個意想不到投誠的國家:匈牙利。這個國家原本是被英國和法國支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