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1 / 4)

自解,也真是讓人欽佩不已———雙手沾滿鮮血的獨夫不止他一個,但從沒有哪個曾這樣,做了很多壞事以後,還能找到如此漂亮的藉口。

大獨裁者朱棣給自己搭的牌坊巍峨壯麗,高聳入雲。倘並不瞭解此人一生所為,只讀史書上記述的他的言論,你簡直會相信這是上下五千年屈指可數的賢君之一,那樣憂民愛民,那樣敬仰天命,那樣理性澄明,那樣好德樂道。所有這一切,都集中在永樂七年他撰寫並頒佈的《聖學心法序》{186}裡。

《聖學心法》,據說是朱棣親自編纂的一部“採輯聖賢格言切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者”,專供其子孫學習之用的一本“德育教材”———這恐怕不可信,他老人家大約沒這份閒工夫充當一名編輯家,而當系臣下“代勞”,卻用了他的名義發表。不過,那篇序言應該是他自己捉刀,理由是文字並不高妙,觀點也保持著他一貫言不由衷的特色。

讀讀《聖學心法序》,很容易知道朱棣給自己究竟搭了怎樣一座美輪美奐的牌坊。我從中擷取五段話,分別與他一生為人和行事的五個重要方面相關。以這些話,質諸他的實際做法,對照起來讀,會非常有趣。

第一段,談“仁義為君”、“以德治國”:

道德仁義,教化之源。善治天下者,以道德為郛郭【外城,比喻保障】,以仁義而為幹櫓。陶【陶冶、化育】民於仁義,納民於道德,不動聲色,而天下化如流水之赴壑,沛然莫之能御也。雖然,王者下之表,上以是帥之,下以是應之【君主應在道德上為人民做出表率】,故篤行躬錢【當系“踐”字之誤】,漸摩人心,此德化之實也。

第二段,談“以民為本”:

民者,國之根本也。根本欲其安固,不可使其凋敝。是故聖王之於百姓也,恆保之如赤子【嬰兒】,未食則先思其飢也,未衣則先思其寒也。民心欲其生也,我則有以遂之;民情惡勞也,我則有以逸之。

第三段,談“慎刑少殺”:

明刑以弼教。終也,刑,期於無刑【最終而言,用刑的目的是有朝一日可以根本無須用刑】。先王之敬用五刑也,一則曰欽【恭敬,指態度莊重和嚴肅,不玩不褻】,二則曰慎,以見用刑之不敢以輕。故天下無濫獄過殺,而民罔不協於中【只要不濫用刑獄、少殺人,老百姓沒有不心平氣和的】,所以久安極治也。至若秦隋之君,用法慘酷,倚苛暴之吏,執深刻之文,法外加法,刑外施刑,曾何有忠愛惻怛【憂傷】之意?死人之血漂流愈多而奸愈作,獄愈煩而天下愈亂矣,失四海之心,招百姓之怨。

偽君子朱棣(50)

第四段,談“富民之利,擾民之害”:

經【治理】國家者,以財用為本。然生財必有其道。財有餘,則用不乏。所謂生財者,非必取之於民也。愛養生息,使民之力有餘;品節【衡量、鑑定】制度,使物之用不竭。下有餘,則上何患於不足?下不足,則上何可以有餘?故曰: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人君富有天下,亦必量入為出,守之以節儉,而戒慎於奢靡。……若夫衰世之主,極財用之費,窮耳目之好,朘【搜刮、剝削】民膏血,暴殄天物,民怨於下而不恤,天怒於上而不懼,欲國不亡,烏乎可得!

第五段,談“不窮兵黷武”:

馭夷狄有道,謹邊備是也。……毋先事以啟釁,毋貪利以徼【求取】功。起釁徼功,損財耗力,中國罷【通“疲”】弊。

“善治天下者,以道德為郛郭,以仁義而為幹櫓”,“聖王之於百姓也,恆保之如赤子”,“終也,刑,期於無刑”,“死人之血漂流愈多而奸愈作,獄愈煩而天下愈亂矣”,“民怨於下而不恤,天怒於上而不懼,欲國不亡,烏乎可得”,“起釁徼功,損財耗力,中國罷弊”……這些話字字珠璣,說得是何等好啊,天底下還有比這更正大光明、更高尚動聽的至理嘉言嗎?

可是請注意,朱棣寫下這些句子時,是永樂七年五月。

那時,他早已屢興大獄、濫殺無辜、恢復錦衣衛、任用大酷吏。

那時,征服和吞併安南已然三載,正在如填無底洞般地消耗著國家和人民的巨大財力。

那時,他已經四遣大臣、徵調大量民夫在各地採木,緊鑼密鼓準備再建一座京都。

那時,以“耀兵異域”、賓服四方為目的,靡費無算的鄭和遠航,已進行過兩次(永樂三年和永樂五年),馬上就要搞第三次(永樂七年十月)。

就在寫下“毋貪利以徼功”這句話的當年,墨瀋未乾,朱棣北上抵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