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者,劾”{104}。因此,朱棣一上臺,把陳瑛放到這樣一個位置上,寄意甚明。陳瑛當然心領神會,於屠戮建文忠臣一事,竭盡所能,大逞其兇。《明史》送給他如下評語:“天性殘忍,受帝寵任,益務深刻,專以搏擊為能。”{105}把這位大酷吏形成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一是他自己天性殘忍,一是“受帝寵任”———由朱棣在背後撐腰、放任,自然,還不乏讚賞。他邀寵的辦法是,朱棣讓他害一個人,他就添油加醋讓十個人倒黴。其實,歷來的大酷吏都這麼幹,認準錯殺一千比放過一個好,所以才有無盡的冤案,才有擴大化。建文忠臣,幾乎全都死在陳瑛手中,那些動輒成百成百殺人的滅族慘劇,也都是他的傑作。《明史》說:“胡閏之獄,所籍數百家,號冤聲徹天。兩列御史皆掩泣,瑛亦色慘,謂人曰:‘不以叛逆處此輩,則吾等為無名。’於是諸忠臣無遺種矣。”{106}“色慘”,非謂陳瑛有不忍之意,是殺戮太慘,以致大魔王自己也不禁有些害怕。但他說得很對,只有徹底冷血,他這號人才有安身立命之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偽君子朱棣(29)
陳瑛等於是朱棣樹立的一個“先進典型”,有他做出榜樣,並備享恩寵,則效尤者競起。《明史》談到陳瑛的意義時這樣說:“帝以篡得天下,御下多用重典。瑛首承風旨,傾誣排陷者無算。一時臣工多效其所為,如紀綱、馬麟、丁珏、秦政學、趙緯、李芳,皆以傾險聞。”{107}這些後起者中間,紀綱“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大有後來居上、掩卻陳瑛“鋒芒”之勢。此人擅長察言觀色,最會看人說話,當年主動投效造反的燕王朱棣,初次見面,即博得朱棣“大愛幸”。朱棣登基後,重振錦衣衛,把這重要機關交給了他所視為心腹的紀綱,“擢錦衣衛指揮使,令典親軍,司詔獄”{108}。
這是在錦衣衛領導任上第一位出名的人物,同樣,他也讓錦衣衛在歷史上出了大名,正像希姆萊之於黨衛軍。紀綱乾得很稱職,是天生的製造恐怖和掌管恐怖機器的高手。他為錦衣衛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組織,培養了一批得力人才,使之高效率地運轉。“廣佈校尉,日摘臣民陰事【隱私】。”深得朱棣之心,所有“深文誣詆”之事,“悉下綱治【統統交給紀綱處置】”,“帝以為忠,親之若肺腑”{109}。
他們之間的默契,達到無言而心領神會的地步。
解縉,是朱棣破南京後,主動歸附的官員之一,因為才幹頗受朱棣青睞,內閣初設,他成為明史上第一屆內閣成員之一,後在重修(意在篡改)《太祖實錄》和編撰《永樂大典》中總裁其事,可謂永樂的功臣、名臣和重臣。永樂八年,因介入儲位之爭,被朱棣所忌,由紀綱投入詔獄,“拷掠備至”,一關就是六年。永樂十三年,紀綱照例將羈繫獄中的囚犯名錄呈交朱棣過目,朱棣看見解縉的名字時,只輕輕說了一句:“縉猶在耶?”這話問得不明不白,可以作忘懷解,可以作念舊解,也可以作詫異、不悅、不耐煩解。但“善鉤人意”的紀綱自不會理解錯。他從朱棣處退下,回到錦衣衛,“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110}。把解縉灌醉,埋在雪中,活活凍死。這種處死的方式,是有講究的。朱棣明知故問,然無一字及於“死”字,是欲避免殺害對己有如此大功之臣而得到寡恩薄情的壞名聲。紀綱洞若觀火,知道朱棣想要解縉死,卻第一不得以他的名義處死之,第二亦不得處以正式的死刑,而要解縉看上去像是自己死掉,類乎“瘐死獄中”———於是紀綱想出了這麼個辦法:醉死。他的處理,果然極稱旨。解縉丟了性命,朱棣那邊無聲無息,沒有任何記載表明他曾就紀綱妄殺大臣而加嚴譴,哪怕作為工作“失誤”裝裝樣子應該給予的處分也沒有。
紀綱最後死於謀逆。他幫朱棣幹了許多類似上面的那樣心腹之事,有恃無恐,自我膨脹得厲害,橫行霸道不說,終於發展到對主子意欲取而代之的地步,但他究竟害人太多,仇家遍地都是,結果在尚未準備停當之際,被一個與之有私怨的太監告發,朱棣大怒,用剮刑將這條他昔日的“愛犬”送上西天。早其五年,另一條“愛犬”陳瑛也以得罪而處死。事實上,在走狗與主子之間,很難避免這樣的結局。一是走狗咬人咬太多,咬紅了眼,最後可能會咬到主子身上。二是主子對這種嗜血成性的走狗,也愛懼交加,一旦有必要,將他們踢出來當替罪羊,是一舉兩得的佳選。
明代後期,有人痛陳國弊曰:“自錦衣鎮撫之官專理詔獄,而法司幾成虛設……羅織於告密之門,鍛鍊於詔獄之手,旨從內降,大臣初不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