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熱情和衝動。他們渴望有自己的事業,有機會自己當老闆。
在改革開放之初,精明的浙江人就開始利用家中的裝置開作坊,辦小廠。那些缺乏資金的人,則外出擦皮鞋、彈棉花、賣眼鏡、挑糖擔,透過自己的奮鬥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資本和經驗,浙江商人的膽子就大起來了。他們“個個想創業,人人想掙錢”。在浙江人眼裡,天下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會賺錢的人。浙江人的口頭禪是“我要幹!”而不是“要我幹!”
年輕而沒有資本的浙江人在找工作的時候一般不挑工作的高低與否、舒適與否,而是找一份能夠學習本領的工作。在學習本領的過程中,他們善於適應環境,即使極偏遠,極艱苦的地方,都有浙江人在奮鬥。儘管他們的奮鬥是艱苦的,但是,他們的“野心”是宏大的。在每一個浙江人的骨子裡,都流淌著“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血液。甚至有的浙江人這樣說:“即使你做了微軟的CEO,IBM的總裁,都還不如一個小賣部的老闆值錢。”不管走到哪裡,想要創業的“野心”是永遠不會失去的。
1991年,溫州商人林立人在一次失敗的生意後到深圳去打工,但是,沒有學歷、沒有技術的他卻在深圳找不到工作。
林立人後來說:“我只能做老闆,像我這樣沒有什麼學歷、沒有什麼專業技術的人,打工沒人要,只好做老闆。”
於是,林立人就開始尋找創業的機會。不久,他就發現一個創業的機會。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
當時的深圳,很少有正規的中介公司。於是,林立人在香港註冊了一家立業(香港)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為深圳第一家民營租房中介公司。
公司一開張,生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