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華和託普還沉浸在〃十週年大慶〃所帶來的亢奮中的時候,一場被託普內部稱之為〃媒體風波〃的風暴悄然來臨。一系列赤裸裸的質疑報道,矛頭直指託普為〃十週年大慶〃所精心設計的〃5000名軟體工程師〃招聘;〃禍不單行〃,恰好這個時候又爆發了一場始料不及的訴訟,首當其衝的正是託普系賴以生存的根基……〃銀行信用〃。
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中,質疑聲淹沒了〃表揚〃聲。其中最吸引人眼球也最具膽識的一篇報道叫《託普泡沫》,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瑞法和茅以寧2002年8月聯合採寫。該文以〃5000人才之謎〃、〃常州軟體園5家企業虧損〃、〃神奇子公司為何風光不再〃、〃託普的核心產品在哪〃4個段落對託普進行了全面考問,考慮到訴訟風險問題,記者們在文章最後一節還專門寫上,〃對於各種質疑,託普沒有出面澄清,本報多次聯絡託普採訪,均被拒絕。〃
3年後,重新回味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句句擊中託普要害。《託普泡沫》首先引用了眾多業內人士的意見來尋求託普招聘5000名軟體工程師的〃無限〃可行性……
一位資深專家指出,軟體人才的管理一直都是全球軟體公司的難點。一般說來,軟體行業有條不成文的規律,無論市場前景有多好,內部管理多麼成熟,軟體公司一年內招收的軟體工程師數量不能超過公司原有工程師的20%。
一個例證是,全球擁有5萬名員工的微軟,在過去的一年中業務發展良好,卻也只招收了數千名員工,不到原有職工比例的15%。
中科紅旗總工程師,有〃中國Linux之父〃之稱的袁萌教授認為,國內公司根本不具備對5000名軟體工程師的管理控制能力。現在託普整個集團僅有技術人員1640名,一次性招收5000名軟體工程師,不要說是在軟體產業尚不成熟的中國,就是國際赫赫有名的軟體業巨頭也做不到。
目前,國內員工總數能夠超過500人的軟體企業還屬於鳳毛麟角,能夠擁有千人以上技術開發隊伍的也就是東軟、中軟等極少數幾家企業。
即使託普真需要5000名軟體工程師,記者楊瑞法和茅以寧又給託普算了一筆賬,以此來證明託普的資金鍊能否承受得起這5000名之〃重〃……
據微軟中國公司對中國本土企業的測算,按照目前國內軟體業的管理狀況,在假設銷售部門能100%順利實現銷售的前提下,一名合格的國內軟體工程師必須至少為公司每月完成2萬元的業務,公司才能維持正常執行。
依照這個指標,如果是5000人的軟體工程師團隊,每月至少應為公司創造出1億元的產值,那麼一年的就是12億元。
此外,加上託普集團公佈的對全國27家軟體園建設的鉅額投入,這張單子上有對上海園區超過10個億的投資、對陝西咸陽的託普西北軟體園總投資5億元等等一系列大手筆投入,業內人士預計託普軟體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億元的銷售才能收支平衡,但去年中國一年的軟體產值才300多個億。
在號稱已有十幾家高科技企業入園的常州託普軟體園,《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除一幢辦公樓和賓館、餐廳有人走動外,其餘幾幢樓均空空蕩蕩。而佔地1500畝的上海東部軟體園,情況更為嚴峻。在遍佈全園的63幢樓房中,只有託普與東芝等合資的〃華之櫻〃公司進駐。
此外,《託普泡沫》還援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上市公司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對託普軟體的4家子公司從託普科技、長征網路、託雅科技、自貢電腦搖身變為託普通訊、託普電腦、託普國貿、東北軟體園(鞍山)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同樣迷霧重重。比如長征網路,在1999、2000年創下績優神話之後立即走下神壇,出現了254萬元虧損。那麼,長征網路1999年主營收入只有3227萬元,為何能創下2069萬元的淨利?長征網路經增資擴股後,為何淨資產能從5832萬元增加到10264萬元?
託普的〃核心競爭力〃一直為外界所詬病,這也是宋如華心中永遠的痛。《託普泡沫》〃擺事實,講道理〃,舉了幾個託普最為看重的產品比如 M++Builder向多家國內頂尖軟體公司求教,很遺憾,竟無一家能說清楚M++Build是什麼。
對此,沉默,託普讓人壓抑的一直保持著沉默。但沉默能有什麼用呢?正如宋如華在託普內部的一次金融會議上所言,〃最不缺錢的時候往往就是最缺錢的一個前兆〃。是啊,在託普〃如日中天〃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