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問題,我很有點自己在班門弄斧的感覺,不過,從我這樣一個〃曾經的中管〃的角度來看,也許與一些人的看法很有一些差別了,因此也不妨一敘。
1�機構調整的頻率
當我到其他公司去應聘的時候,有人問我〃你也算是託普曾經下文任命過的高管,那你如何看待託普三個月一變的機構調整?〃業界許多人都認為:託普是個〃很奇怪的企業〃。
是的,在IT界,不斷的更新是需要的,但對市場人員三個月就調整一次的做法,我私下認為真的是值得商榷。
我在託普的時候也常對自己部門的員工說,公司的制度就是為了增加大家的責任感、緊迫性,所以大家應該將壓力變成動力,認真做好工作。可是從內心來說,我直到今天還記得:2000年年中時,宋總要求每個事業部的負責人當面彙報今後的發展規劃、產品市場預期;然而就在我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市場調查、認真準備,提交了一份連自己都感到鼓舞的報告後,事業部撤消了,人員分流了。可是到2002年,我們當初的規劃、預測被一一證實,前期市場投入也終於見到了一些回報,而當時事業部的人,卻只剩下一個人還在公司從事該行業。時過境遷,可當初的戰友們再聚首時,每每說及此事仍不甚唏噓。
當然,這只是很片面的一個事例;但推而廣之,縱觀公司上下,市場業務部門的中管人員中,有幾個是有兩年以上當地本業務從業經驗的?大家都知道:市場人員是第一年熟悉情況、第二年培育市場,第三年才能開花結果,試問:一個負責人連兩年的當地工作經驗都沒有,如何談得上拓展新市場?
2�公司中層業務骨幹的培養與保護
說到了市場管理,就不得不說說公司的〃中管〃和〃資深員工〃了。
記得主席曾在大會小會上很多次地提到〃中層管理人員是公司的中堅力量〃,〃資深員工是公司的財富〃,然而,從我這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隨著公司機構的不斷調整,〃中管〃和〃資深員工〃已經成為歷次調整中受衝擊最大的層面。
先說中管,以前的高階經理,乃至總經理,如今在公司似乎已經不再屬於〃管理層〃,而是實際意義上的業務人員,無論從待遇、從發展空間來看,這些位置都不再像2001年以前那麼值得讓人尊重……一旦公司機構調整,可能在三個月內你的名字就可以從所有的任命檔案中消失。
說起來這像是牢騷話,可如果細想一下,他們作為一線的市場業務負責人,如果就這樣輕易流失了,會造成多少的資訊和資源流失?積累到一起,對公司會造成多大的損失?拋開極個別素質確實不高、確須棄之的人不說,其實誰又能說這些被分流下崗的人當中個個都沒有一點能力?對公司毫無益處?特別是看到近來公司的高管、甚至是資深員工中也有人陸續離開公司,我不禁疑惑……難道說他們真的就對公司沒有感情?沒有留戀?我自己離開公司時尚且不捨,他們當中有一些人已同公司風雨同行瞭如此之久,為什麼也都就這樣離開?有人說他們是〃不能與公司共患難〃,也有人說他們是〃受不了降薪〃,可我不這麼認為……當初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塊時,他們不一樣堅持了過來?細加打聽,才依稀明白了他們的一些苦衷:
試想,當你服從公司發展需要,從一個崗位走下來,來到新的工作崗位上,你的上級告訴你〃我這裡安排不了你〃;試想,當你負責的部門在機構調整中劃給了其他法人公司,新來的領導對你辛苦耕耘的成果一筆勾銷,年度考評時不聞不問只打上個〃差〃;再試想,當你作為資深員工想進入其他部門時,領導以一種說不清的口氣說上一句〃又是個老員工〃……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你的心中會有怎樣的感受?
換個角度想想,這些老員工們,正是為了託普默默奉獻的一代……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使託普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一天天發展壯大,才有了託普的輝煌,也正是有了他們的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才使得公司的各項改革措施得以順利實施;隨著公司的發展,長成的梧桐樹招來了更多的金鳳凰,又是他們甘當人梯,將新人推上比自己更高的領導位置。有人說他們的學歷低了,不適合領導崗位;有人說他們疲了,沒有了衝勁;而事實上,大多數的老員工並不是這樣,他們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指手畫腳,他們同樣在不斷地調整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然而,公司是否又給了他們發展提高的空間?遠大集團的老總說過〃人才,不僅需要引進,更需要透過努力在企業內部不斷地培養〃;而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