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應該是金剛經和法華經。
李森對於佛門諸多經典,大多都是過目了一遍而已,真正用心體會的一部經文,應該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經,也就是‘心經’。
對於大部頭的金剛經和法華經,李森只是淺嘗輒止,未曾深入。因此這一次聽到是要講論這兩部經文,李森第一反應就是這一次說法恐怕要持續很長時間。
另一個,則是李森也挺好奇,這‘講壇說法’到底是怎樣一種說法形式,是否真有開啟靈智,增進佛法修為的妙用。
懷著這個念頭,李森一邊觀察著樓蘭古城中越來越多的苦行僧,一邊靜靜等待著講壇大會的正式開始。
……
李森自己也沒有想到,講壇大會開始的是如此突然。
當李森發現一群苦行僧彷彿忽然間感應到了什麼一樣,紛紛從牆角,樹下,路旁,井邊站起身來,然後朝著古城之中最人跡罕至的樓蘭王宮而去。
樓蘭王宮的金色大門雖然深縮著,但王宮門外的一片廣場,還算是開闊整潔。
當李森跟著十幾名苦行僧來到了這個廣場的時候,發現樓蘭王宮的大門前,不知何時已經搭好了一個三尺高的木蓮花臺,上面跌伽坐著一名披灰色袈裟的光頭老者。
此刻,這名老者正微微瞌目,手中持著一個木魚,正在那裡低聲誦唸經文。當他念完了一段之後,便捻起小錘輕輕的敲擊一下木魚,發出了一聲清脆的響聲,顯得很有節奏和韻味。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名老者誦唸經文的聲音雖然很小,但只要進入了廣場的百丈範圍之內,他口中任何的話語聲卻都能夠清晰可辨的進入耳中。
至少,李森見到了這名袈裟老者之後,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動容之色。
此人靈力凝而不發,靈壓雄厚之極,起碼也是元嬰中期的修為。光從他輕描淡寫的一開口,就能瞬間傳音到整個廣場的實力看起來,此人實力至少不弱於魏如龍和簫鳳鳴。
李森是真沒想到,在這種偏激荒蠻之地,竟然也能見到修為境界如此之高的僧侶。
此刻的廣場上,稀稀拉拉的已經坐了大概五、六十人,陸陸續續的還有苦行僧正從樓蘭古城的各處朝這裡趕,遠處還能隱約看到滾滾沙漠之中,也尚有一個個的苦行僧正日夜兼程的趕赴這裡。
估計等到講壇大會真正開始進入狀態的時候,這個廣場八成是要坐的滿滿當當。
心中稍稍感概之後,李森便在廣場之中隨便找了個偏僻一些的空位,便直接盤膝坐下了。
而此刻,耳邊的經文誦唸聲再度響起。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唸誦經文之聲,溫和平緩,猶如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同樣是一種經文,在他口中念來卻別有另外一種韻味。
一時間,李森也神色漸漸平靜寧和了起來,靜靜的開始凝神聽講起來,揣摩領會經文的各中真意。
第六百四十二章 **
廣場上這名高僧的**,剛開場的時候基本上是重複了一邊‘金剛經’的全部經文,雖然這部經文很長,但依照著他毫不間斷且極有節奏的誦唸,大約一下午的時間就唸完了。
彼時,整個樓蘭古城的所有苦行僧基本上已經全部聚集到了廣場上,就連一些對佛法比較好奇的普通樓蘭百姓,也紛紛來到了廣場邊緣處,或坐或站的呆在了那裡。
此時,金剛經講說完畢,這名高僧將手中木魚放下,然後開始論法。
論法,亦是解惑。屬於開壇**之中極為重要的步驟,當年佛陀與眾多信徒的聚會,其實更多的精華也都蘊含在了一問一答之中。
跌伽坐在木蓮臺之上的白眉高僧,將手中木魚放下了之後,便將雙手朝著身前的兩個方向一攤而開,做出一副任由提問的模樣。
此刻的廣場上,除去二、三十名看熱鬧的樓蘭百姓之外,聚集在此地的苦行僧已達三百人之眾,幾乎佔滿了大半個廣場。
其中也不乏金丹期境界的僧人,這些人雖然看起來十分的窮酸、貧苦,單從他們寧靜至極的神色看起來,一個個恐怕都是極為固執、心智極為堅強的佛徒。這些人不問則以,一旦發問,恐怕全都會是極難解答的問題。
白眉高僧能夠以如此坦然的姿態接受任何提問,這本身就代表著他的極高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