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天才少年們。
唯一讓人稍稍有些擔心的或許只有那些幷州軍高層的家眷們,不過以馬清的沉穩以及越來越顯得少年老成的廖淳坐鎮,娘子軍們的戰鬥力或許會非常可怕也說不一定。
安排好了一切之後,李書實所帶領的先遣隊便馬不停蹄的踏上了北上之路。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透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xīn jiāng,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透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因大量中國獨有的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f·p·w·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間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和主要手段的交通路線。其後,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
事實上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rì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透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或者說是遍佈整個羅馬帝國。
傳統的絲綢之路一般可以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大致可以分為北中南三條路線。
其中從長安一路向西北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郡的玉門關或者陽關是整條路線的東段,其全境基本都處於大漢的掌控區,只有南線需要深入漢羌混雜地區。
西出玉門關或者陽關一直向西到達蔥嶺現在處於無雷國所掌控的地區屬於中段,其全境都處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西域的範圍,而蔥嶺便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經常會發生各種摩擦的帕米爾高原,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在古代還有一個別名,就是共工所撞斷導致天塌了的不周山。
以上兩段絲路基本是由西漢張騫通西域而形成,而西段則因為種種原因在西漢並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貿易通路,直到東漢時期才逐漸發展為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黃金之路。
其中位於大漢境內的東段,北中南三條線路也是頗有些講究的。
大多數描述絲綢之路東段的文字都會這樣描述——“東起長安,西行上隴坂,透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
這長安和河西四郡地圖上都很好尋找,玉門關和陽關作為大漢與西域交流的門戶也能從敦煌郡或者涼州的地圖中找尋到,唯獨這“隴坂”卻在地圖上完全看不到。
想要弄明白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不需要去查閱什麼古書,直接去翻新華字典就行了。
新華字典告訴我們:“隴坂”和“隴阪”是互相通假的,其中第一個解釋便是隴山。
好吧,聽到這個名字如果諸位還對這本書的第四卷還有些印象的話就會記憶起那座分割漢陽郡和右扶風的隴關以及隴山之下曾經是涼州刺史部治所的隴縣。
當然,如果你以為這上隴阪指的就是過隴關的話那麼你恐怕依然要錯過整整一條線路,因為現在的隴山指的是位於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的六盤山的南段部分,可是在漢代,這座南北狹長的六盤山山脈整個都叫隴山,而其位於北側的最高峰六盤山可是位於西安、銀川、蘭州市所形成的三角中心地帶,也就是說在漢代的安定郡境內,距離隴關可是有百公里遠。【】
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才有了明明同樣是上隴阪,經河西走廊最終到達玉門關或陽關的絲綢之路,但是根據路線的不同被分成了北中南三條線路的原因。
這絲綢之路的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轉而延涇川向北過汧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古河道,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隨後一路延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到達玉門關或者陽關。
這條路線是漢朝最早開闢的通往西域的道路,其最大的優勢便是作為通往西域的道路線路最短,但是除此之外就基本上沒什麼好處了。祖厲河以及其上游靠近行進路線的祖河都因為流域地層含鹽鹼較多,水味苦鹹,故又稱苦水河。同時武威一帶河水含沙量較高,取用困難,導致進入武威後補給就變得非常困難,從而帶來很多不可預測的危險。
南線則由長安沿渭河經雍縣,過隴關、上邽、狄道、枹罕,北出河關渡黃河,穿過臨羌和安夷一帶,越大斗拔谷至張掖。
比起環境險惡的北線,南線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