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引起痛苦的真相就是怯懦的表現呢?如果你的語言會毀掉一段友誼、破壞一段婚姻、毀滅一個人的生活,你還會說出來嗎?
這是有必要的嗎?一位朋友說他經常讓一些話語停留在口裡不說,他的理論是:當真相和善意相沖突的時候,最好的選擇是閉口不言。但有時候,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話語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也必須將真相和盤托出。比如你知道公司的會計在做假賬,即便會計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作為職員也有義務向老闆報告。但是,告訴你的朋友你看見他的女友和別的男人在一起有必要嗎?在辦公室裡討論流言飛語必要嗎?
如果在開口之前,你真的思考了這三個問題,那麼你的“刀子嘴”傷人的可能性將會變得極小,你會發現身邊的人對你友善了許多。
切記,說話是一項藝術,可以表現一個人的人文修養和見識,大到一言可以興邦,小到會把周圍的人都得罪。說話的誠意與文飾並重才不至於太野或太假,才稱得上文質彬彬。箇中道理,須仔細斟酌。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溫言婉轉,才是最佳選擇(1)
剛才我們已經講了,不是任何場合、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直來直去,語言其實也是需要包裝的,就比如你說“喂,讓開”,就不如說“你好,請讓一下好嗎”效果好。
一對情侶到一家服裝店逛,為了一條褲子討價還價,老闆堅持要60元,女孩堅持給50元。老闆不賣,女孩拉著男友要走。老闆臉色一沉,說了一句:“60塊還講個沒完,真是沒出息!沒錢就別出來晃,丟人現眼!”
這話說得十分難聽,情侶一聽當然要火冒三丈,結果老闆還來勁了,說了句更狠的話:“像你這種身材,肥得像豬一樣,一輩子買不到褲子!”這下女孩的男朋友可不幹了,抓起老闆的衣領就是一拳……
老闆為了一條褲子,居然說出這麼傷人的話,招來一次痛打,也真是不值。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明白人應該懂得和氣生財的道理,寬容一點,看人的長處,言辭才會親和,沒準一樁生意就做成了,不至於到拳腳相加的地步。不會好好說話,經常傷害別人,於己於人都沒有什麼好處。
這個故事當然是個極端的反例,至於榜樣,前人早就為我們樹立了許多。最古老的可能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那篇《觸龍說趙太后》吧。
面對著盛氣的趙太后,想要達到勸諫的目的,“唾其面”事小,諫說不成,則不能解趙國之圍。觸龍的諫說,妙就妙在“神不知鬼不覺”,步步誘導,不露痕跡。他先用“緩衝法”,從請安和問太后飲食行止入手,絮絮叨叨的講述自己調養弱體、增進飲食的經驗。這就使得太后生出錯覺,以為觸龍是來探望、安慰她的,所以“太后之色少解”,戒備稍有解除,觸龍諫說的第一道障礙,被巧妙地克服了。然後,觸龍用“引誘法”,抓住趙太后愛子的心理,先從自己愛憐少子,想為他謀差事扯入,以引起太后的興趣。
觸龍是努力的製造出來這種和諧的談話氣氛。因為剛見太后時,“太后盛氣而揖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觸龍開口便談讓長安君為人質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尷尬境地。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難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很可能把對方當作發洩的物件。老到、精明的觸龍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見到太后後,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而是詢問太后的飲食起居,嘮起了家常,從而使太后由“盛氣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諧的談話氣氛形成了,觸龍陳述意見的條件也就成熟了。
趙太后正為大臣們不體諒她愛子之情而惱怒,眼前竟有個和她一樣愛憐少子的老臣,真可謂同病相憐了。至此,太后終於撥開了臉上的烏雲,露出了笑容。觸龍觀察到太后溢於言表的興致勃勃、憂慮頓消的輕快之情以後,不失時機,又用“旁敲側擊”,由自己愛子,引出“太后愛燕後勝過長安君”的話題,竭力誇讚太后愛燕後“為之計深遠”的明智,正是要襯出她愛長安君的“計短”。但妙在他還是不直接說出長安君,而盪開一筆,去剖析歷史上諸侯子孫沒有繼世為侯的教訓。這無異於為太后展開了一幅幅王侯子孫因為“計短”而失位的圖畫,怎能不令太后心動?至此,觸龍才正面提到長安君,並指明太后的做法,看似“計長”實為〃計短〃。倘要真愛長安君,應“令有助於國”,否則將無以“自託於趙”,諫說至此,太后心悅誠服,一個“諾”字就宣告了觸龍諫說的成功。你看,這巧妙的好處,不僅沒有惹怒太后,反而諫說成功,名垂千史。 。 想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