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芰Α2還�趺創�砑唇�魘У鬧趁竦兀�墒前訟曬�#�饗隕褳ā4憂鵂��募岫ǎ�槳�呂竦奈弈危�勇罌嗣茁錐韻質檔慕郵埽�餃鑾卸��質敵唇��擼�鶻繒���鵲淖�洌�渤浞值廝得髁死�範�頡�
一直到1997年7月1日的來臨,當米字旗從香港上空緩緩降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奏響的時候,大英帝國正式告別了世界,成為一段曾經。在此之前,中英經過了22輪談判,終於達成了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行使主權”,撒切爾夫人也因此成為中國人民心中的朋友。
然而馬爾維納斯群島就沒有這麼幸運,它要承受來自英國和阿根廷兩個國家的壓力。在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東南沿海海區有一群島嶼,阿根廷人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則稱其為福蘭克群島,更多人習慣稱之為馬島。兩個國家圍繞著馬島的鬥爭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英國人稱自己首先發現了這個群島,應該有控制權,然而阿根廷人一直認為這個離自己國家不遠的地方本應是阿根廷的領土。1982年,雙方因此而進行了74天的戰爭,史稱“馬島海戰”。撒切爾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這場戰爭造勢,不僅為了馬島本身帶來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作為壓制工黨的功績。
大英帝國的解體給英國人留下了一段遺憾,給歷史留下了一聲唏噓。在帝國逐漸沒落的時候,英國人固有的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傳統思想隨著帝國的瓦解而發生變化,人們從以往的思想桎梏中解脫,帶給英國新鮮的思想空氣,這應該也是英帝國瓦解的一個重要標誌。
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難以癒合的心理創傷,很多人發現傳統的思想變成了一種束縛,人們在竭力掙脫過去的枷鎖,希望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個性。這是人們對傳統的反對,是對戰爭不滿的直接反映。而且這個時期,媒介有了一定的發展,報刊、雜誌、電視、電影進入普通人家,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多生活空間以外的資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於是,英國人的衣食住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服裝。英國人一向以保守傳統的形象出現,服裝造型趨向於華麗和繁冗。男性服裝更多體現紳士姿態,而且在什麼場合穿著什麼樣的服飾,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男性服裝趨向於隨意舒適,較之從前更能彰顯男性的矯健和偉岸。女性的服飾則出現了更大的變化,由於婦女在戰爭中也奮鬥在前線,為戰爭提供勞動力,她們不得不脫下長裙,換上簡單的褲裝,後來成為了一種時尚。在戰後,爆發了數次婦女解放運動,婦女認為她們既然能在戰爭中與男性一樣奮勇殺敵,那麼社會地位也應該與男性平等。在這種思潮的衝擊下,更多婦女開始在社會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和地位,自由和個性成為那個時期女性服裝的代名詞。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大英帝國的瓦解(3)
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促進了她們在法律上追求與男子權利的平等。從20世紀20年代起,有更多的女性參加了社會工作,職位和工作性質從高到低,從簡單到複雜各異。特別是撒切爾夫人的上臺,更是有力抨擊了英國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不過女權的平等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婚姻法賦予了女性在離婚時與男子享有同樣的權利,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離婚申訴,夫妻分居5年就自動解除婚約。這讓離婚率在英國不斷飆升,單親家庭屢見不鮮。
20世紀中葉的英國服裝還有一點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模糊了階級的差別。工裝褲、牛仔裝、夾克、T恤等服飾漸漸成為上流人士和中下層平民都穿的服裝,就連代表整潔的白色襯衫也在20世紀後期流行到中下層階級。
20世紀60年代,一位名叫瑪麗·奎特的英國女設計師首次設計了超短裙,保守的英國第一次出現了膝蓋以上的裙子。超短裙凸現了女性秀美的腿部輪廓,性感慢慢成為一種潮流。歷來以保守形象示人的英國大膽突破束縛,成為世界時尚的弄潮兒。一些年輕人為了突出個性,經常會突發奇想穿著一些奇裝異服,出現在舞廳等場所。隨著搖滾音樂的風靡,這種奇特的服裝變成了狂熱年輕人的代表,這類人被稱為“朋克”,意思是“無知草率的年輕人”。這個稱謂一開始帶有些許貶義,但是發展到後來竟然成為眾多年輕人追求的目標,並發展為一種世界潮流。
戰後英國的食品和住房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單調的食品結構趨向於多元化,一些意式、日式等餐飲流入英國,使英國的快餐性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