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面軍正式成立。那一天,當宣佈徐向前任總指揮時,全場掌聲雷動,一片歡騰。年僅30歲的徐總指揮,穿著平整的灰布軍裝,檢閱了部隊,顯得雄壯威武。徐總指揮檢閱後發表了簡短有力的講話,指出: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是鄂豫皖蘇區紅軍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標誌,是黨領導鄂豫皖蘇區人民和廣大紅軍指戰員四年英勇鬥爭的勝利成果。他號召全體指戰員,要團結一心,戒驕戒躁,為徹底粉碎敵人的“圍剿”而努力奮鬥。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然也是徐向前革命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從此,他的名字和紅四方面軍緊密聯絡在一起。不久,徐向前組織指揮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戰役,殲敵正規軍近四十個團,紅軍發展到4萬餘人。 鄂豫皖紅軍力量的大發展,嚴重威脅敵人的腹心統治地�區——�武漢、南京等地,引起國民黨陣營的極大恐慌。蔣介石於1932年親自出馬,調集二十四個師30餘萬兵力,部署第四次“圍剿”,企圖一鼓盪平鄂豫皖根據地。此時,張國燾等人積極推行王明的“左”的路線,拒不採納徐向前同志關於休整部隊、作好反“圍剿〃準備的建議,而是強令紅軍南下圍攻麻城,進逼武漢。徐向前和紅軍被張國燾捆住了手腳,不能進行擅長的運動戰,而去強行攻堅。這樣就使紅軍陷入被動地位。紅四方面軍在兩個月作戰中,行程3000裡,幾乎無日不戰。紅軍多次陷入險境,徐向前臨危不懼,指揮果斷,常常使紅軍化險為夷,轉危為安。1932年寒冬,紅四方面軍萬餘人在徐向前總指揮的率領下,渡漢水,攀烏道,越秦嶺,戰寒風,翻越人跡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縣城,開創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2年2月中旬,蔣介石委任川軍副軍長田頌堯、總指揮孫震糾集三十八個團近6萬兵力,分三個縱隊,向川陝根據地發動了三路圍攻。在作戰的第一個月中,我軍收縮陣地,敵人雖佔巴中、南江兩地,卻付出了近8000人傷亡的代價,士氣大挫。我軍達到了遲滯和消耗敵人的目的。敵人經過一個月的休整、補充,不久又發動全線進攻。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集中兵力,誘敵深入,放棄通江,退到通江以北地區。敵人竟以為我軍“潰不成軍”,再次展開全線進攻。我軍再次完成了收緊陣地的任務。此時,我軍集中主力部隊,在老林中開闢道路迂迴敵之側後,出其不意,一舉在餘家灣擊潰敵人主力。經過戰勝敵人三路圍攻的勝利戰鬥,群眾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紅軍也得到了大大地補充,地方武裝也隨之建立起來了。 收緊陣地的戰法是徐向前的一個創新。它是一種有陣地依託的誘敵深入,是節節抗擊的誘敵深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作戰方針,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辯證法。 粉碎了敵人三路圍剿後,紅四方面軍在木門召開軍事會議,總結了粉碎圍攻的經驗教訓,並提出整編隊伍,加強隊伍,提高戰鬥素質,為粉碎敵人的新圍攻和發展川陝根據地作好準備。會後,紅四方面軍擴編為四個軍。徐向前任總指揮。 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底,我軍連續發起了三次進攻戰役,即儀南戰役、營渠戰役、宣達戰役,又一次粉碎了敵20餘萬人的六路圍攻,取得了殲敵8萬餘人的輝煌戰績。田頌堯等部受到了沉重打擊,川陝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 1934年,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了戰略轉移。訊息傳到紅四方面軍,領導人都深為震動。徐向前縱觀全國紅軍的處境,感到中國革命又處在一個嚴重困難的關頭。他期望中央紅軍行動順利,也為紅四方面軍的前景擔憂。川陝蘇區雖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經過十個月的戰爭消耗,徐向前和他指揮的紅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兵員、物力、財力短缺,大巴山下到處是荒蕪的土地,傷寒、痢疾等疾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在這樣嚴峻形勢下,徐向前果斷提出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即依託老區,發展新區,以打擊胡宗南部為主要任務,奪取甘南成縣、康縣等地區,將川陝根據地發展為陝川甘根據地。徐向前提出更改戰略計劃,著眼於:川、陝、甘邊的胡宗南部戰鬥力較強,但同四川軍閥和陝南西北軍均有矛盾,處境孤立。該部又是蔣介石的“川陝會剿”的嫡系主力部隊;甘南等地位於漢水和白龍江流域,人口較多,也較富庶,利於紅軍擺脫眼前的物資和兵員問題;依託老區,向川陝甘邊發展,進退自由,迴旋餘地大,不致造成後方作戰的危險。&nbsp&nbsp

徐向前小傳(3)

於是,紅四方面軍趁胡宗南部剛入川,立足未穩,先取廣昭,發動了廣昭戰役。同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