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之。
公楊古利額駙率兵進剿大破朝鮮,有卒藏匿石巖間,竊發鳥槍,楊古利額附中傷而歿,太宗甚傷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圖賴指而言曰彼山上東去者即傷死揚古利額附之人也。太宗因命額森追之,次日即以其首來獻,【③太宗嘉之授為男爵】,後徵山東濟南府臨清州及大同等處屢立戰功,【③加一騎都尉任佐領】,緣事削職。
其長子魏武系仁壽皇太后之父,原任護軍參領,雍正元年奉旨,額柏根系本朝舊族,創業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時【②撫育禁庭視同子姪】,【④額森歷事三朝】,軍功顯著,魏武天挺俊傑,啟後承先,厚德鍾靈,篤生聖母,宜加峻秩,以協彝章,【⑤將額柏根,額森,魏武俱追封一等公】,世襲罔替,欽此。魏武之子博啟承襲一等公。
現任散秩大臣兼佐領額森之次子嶽色因系仁壽皇太后之叔父,特賜騎都尉,原任司胙官又額伯根次子赫勒,原任筆帖式三子柏赫,員任員外郎孫常索,原任郎中金柱,原任驍騎校瑚什巴,原任筆帖式丕色,原任員外郎曾孫魏準,現任大使柏爾屯原系廕生,常三阿爾泰俱原任護軍校,禮保住原任御前二等侍衛,元孫柏永現任三等侍衛,札秦現任副護軍參領,柏寧現任六品官,四世孫錫明現系廕生。』
正說之六:德妃出身之迷(2)
第二段來自於《八旗通志初集》。《初集》於雍正五年(1727)鄂爾泰等人奉雍正旨纂修﹐乾隆四年(1739)成書,也屬於正史資料,本書的“名臣列傳”裡有額參的簡介,由於編撰人相似,內容也基本相近,內容見下:
『額參(玥彤注:上文為額森),滿州正黃旗人,姓吳雅氏,世居〖葉赫〗地方。初任【①布達衣大】,累擢至內大臣,崇德元年,隨太宗文皇帝徵朝鮮時,朝鮮遣人致書明國,額參見面射之,朝鮮人應弦而倒。太宗嘉其能,因以朝鮮人所騎馬賜之。明年正月,同超品公揚古利額駙領兵前進,大破朝鮮兵。朝鮮小卒有匿石巖間,竊發鳥槍者,楊古利中傷而歿。太宗甚痛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圖賴指而言曰:“彼上山東去者,即傷死楊古利者也,”太宗命額參追之,至次日回大營,以其首來獻。〖太宗命睿親王多爾袞等議其功,王等議復:“此人去一夜方回,似非斬將搴旗者可比。”額參即向太宗前肯請曰:“王等所議是也,聖主縱施厚恩,臣亦安敢承受。”〗太宗是之,三年,復隨睿親王等徵明,功濟南府、大同等處俱有功。凱旋議敘,【③授牛錄章京世職】。
雍正元年,追封仁壽皇太后三世。額參與其父額布根,子威武並追封為一等公。賜之敕曰:“仁壽皇太后曾祖額布根者,本朝舊族,創業名家。太祖高皇帝時,【②撫育禁庭】,視同子致。【③一等阿思哈尼番兼佐領】額參,乃仁壽皇太后之祖父也。【④歷事三朝】,軍功懋著。護軍參領魏武,乃仁壽皇太后之父也,天挺俊傑,啟後承先。厚德鍾靈,篤生聖母,宜加峻秩,以協彝章。【⑤將額布根、額參、魏武俱追封為一等公。】妻俱追封為公一品夫人。其一等公給魏武之子白啟,承襲罔替。』
資料錄完了,現在就是分析了:
★第一個觀點:德妃的祖上應該是包衣,理由如下。
1)第一段資料裡稱德妃祖父額參最初的職位是:【①】膳房總管(這個職位玥彤找了很久,其實沒有找到它明確的任職的人是什麼,但是它是屬於內務府的話,那確實有可能是包衣,我看有人這麼說過,但我沒找到明確資料,所以我不進行反駁)
第二段資料裡稱德妃祖父額參初任“【①】布達衣大”,清朝的職位裡無此職,但有人說其滿語的發音很像“包衣大”,如果是包衣大,那豪無疑問,那便是包衣出身的。
2)兩段資料都提到了額伯根曾“【②】撫育禁庭”,所以這裡可以理解為,額伯根一直是在為皇室服務,如果這樣理解成立的話,那“額伯根”為內務府包衣,也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額伯根歸附努爾哈赤的時間是“國初來歸”,“滿州八旗通譜”上所載的情況來看,國初來歸,屬於歸附較晚的,被封至包衣旗的較多,就像上一篇說宜妃祖上比較有眼光早早歸附,地位也尊貴,而烏雅氏的祖父額伯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勳在身,且歸附又晚,被分入包衣旗是非常有可能的。
綜上所述,德妃的祖上是非常有可能是包衣旗籍的。
正說之六:德妃出身之迷(3)
★第二個觀點:不管其祖上是不是包衣,到德妃時,一定不是包衣。理由如下:
1)這裡有一個“一步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