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和關聯毫無概念的計算機,在接收了這一系列指令之後,按照字面意思,最後將這句話譯成了“Invisible; Insane。”
(隱形的,瘋狂的。)很明顯,它和原意截然不同。
從關係剛剛建立時開始,就沒有所謂的“真實”,那隻不過是一種觀點而已。不要為了“現實”同別人爭論不休。只要簡單承認你和他有著不同的觀點或記憶就可以了。那種想要證明自己正確的慾望一直在教唆你,讓你去和別人爭鬥,毀損彼此間的關係。即使你暫且贏了一時,卻無法享受長久的安寧。短暫的勝利,只是讓你為下次爭鬥做好準備。而只有拒絕爭鬥,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攻擊。
制定標準,才能避免分歧
如果你處於一個比較權威的位置,比如說,你是一個孩子的家長或是位老闆,那麼在一些可以衡量的問題上,你對現實的描述就會取勝。你可以發出指令,但一定要做一位仁慈的指揮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制定一個大家都接受的行為標準,並要求、監督所有人踐行。清晰、準確地向別人傳達你的期望是很重要的,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別人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如果你的一個僱員總是遲到,你可以去跟他討論、爭吵——到底誰的手錶顯示的是正確的時間。告訴他,只要他還來上班,你的時鐘就是“官方時間”,這是合約中商定的標準,得按照它的時間開始工作。如果他做不到,那麼好,讓他走人,反正你的公司不適合他。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覺得自己的房間很乾淨、很整潔,但你可能不這麼認為。如果真的發生了這樣的分歧,那就說明你們的溝通存在問題。你要為房間的乾淨程度制定一個可接受的標準,然後就此標準和孩子達成一致。比如:地板上沒有髒衣服,床鋪平整,玩具和各種物品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房間只有達到此標準,才算乾淨。
我就認識一對夫婦,他們在和兒子相處時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每次讓兒子打掃房間,他用不上半小時就宣佈“清掃完畢”,然後跑出去找朋友玩。可這對夫婦走進兒子房間一看,總忍不住怒氣大發。有好幾個月,夫妻倆都吼著兒子去打掃房間。可是他們發現,越是抱怨,兒子就越是不願打掃。夫婦倆覺得兒子不尊重他們,兒子呢,也覺得父母在干涉他的生活,吹毛求疵。
還好父母及時發現了雙方的分歧。兒子並非不尊重他們,他真的覺得房間已合乎標準,只不過那是他自己的標準。這回,兒子進入了父母的房間,他們問兒子:“這房間你覺得舒服嗎?”“嗯??”他說,“床收拾得很平整,連個褶子都沒有;梳妝檯上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衣服和書沒有散落一地。”
“好,”媽媽說道,“現在我們去你房間看看,比較一下。”之後他們讓兒子描述兩個房間有何不同。之所以讓兒子親自講述,是因為不想讓他覺得大人是在責備和抱怨。有了父母的臥室做參照,兒子房間的整潔程度高下立現。父母說道:“現在我們幫你把房間打掃乾淨,讓它看起來更舒服。”大功告成時,爸爸問兒子,“現在你感覺怎樣?”他們聽著兒子的回答,說道:“很棒,下次我們再請你打掃房間時,如果它達不到這標準,你就不能出去會朋友、玩電腦、發簡訊閒聊,明白了嗎?”
兒子同意了,而且從那以後,爭吵就沒再出現過。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成功溝通“三步法”
所有問題都是溝通的問題。如果你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矛盾都是由誤解引發。溝通雙方有義務用一種清晰而有條理的方式傳達自己的資訊。一味地抱怨別人“沒有在聽”只不過是在推卸責任。而且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們也會討論這個問題。如果你認為資訊接收者三心二意,將其作為一種託詞,他們就真的會那麼做。成功的溝通,不是強迫別人肯定你的說法。在與對方交流時,要多使用“我”,少使用“你”。
一個成功的交流者會說:“我感到很生氣。”他只是在陳述自己的情緒狀態,為溝通開啟了一扇門。而一個蹩腳的交流者則會說:“你讓我很生氣。”這就彷彿把溝通的門砰一聲關了起來,因為對方會感覺受到了攻擊。用“我“來陳述,就表示說話者只是把這件事當作一種經歷——他們自己的經歷;而用“你”來陳述,就暗示著說話者把責任推到了對方身上,而自己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一位家庭治療專家,跟我分享了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技巧,它分為三個步驟,由兩人共同完成。第一步:由一個人先做一段陳述。第二步:由另外一個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