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籌。
第三天,即29日早晨,天氣有點陰,我們從柳浪聞鶯公園,沿著西湖邊散步向南面走去。在南山路段近直角拐彎處的長橋公園,有一條沿湖邊迤邐的水中石板橋路,中間點綴了一個供遊人歇腳的水中亭閣和平臺。走在這類似浮橋般的水路上,右手邊的水面很開闊,雷峰塔咫尺之遙,歷歷在目;左手邊隔著一帶狹窄的湖水就是林豐葉茂的長橋公園了,湖邊一片深綠色圓冠狀樹頂的高大喬木林屏障,鬱鬱蔥蔥的,很是養眼。沒有陽光的秋天早晨,17、8度的氣溫,空氣清新,走在這樣平鋪的長條石板橋路面上,水面已近乎平了橋面,有時還會壓擠出些許湖水來,咕吱咕吱直響,平添了些小橋流水的野趣,很是宜人。臨近橋的末端,迎風聞到了一陣清淡的桂花香味,情不自禁地連吸了幾口粗氣,沁人肺腑。
長橋公園就是一個臨湖的街邊公園,其中也間種了些桂花樹。今年氣溫偏高,桂花普遍遲開了大約半個月。按慣例南京市今年9月20號開始舉辦的一年一度的靈谷桂花節,因花期推遲,效果很差;我因住家鄰近靈谷寺,也去觀賞了一下,結果大失所望,連桂花的香氣也沒能聞到,不過又是情理之中的,我家樓下的幾株桂花樹不也同樣含苞超期未放。這次漫步西湖邊,偶爾隨處可聞到陣陣撲鼻的桂花香,很是爽心。長橋公園的末端就又回到了南山路,沿路右手向前,就是“雷峰夕照”的雷峰塔;街對面則是“南屏晚鐘”的淨慈禪寺。
我們先去了淨慈禪寺,據說聞名遐邇的濟公禪師曾行道於該寺,在江浙一帶頗得人氣,香火很旺。寺內還遺有神話傳說般的神運古井一口供遊人觀瞻。我們也隨俗進去敬了一把香,吃了一碗素面,然後就徑直去了雷峰塔。
雷峰塔和淨慈禪寺都是坐落在橫陳於西湖南面、綿延千餘米長的南屏山山體上的;山高不過百米,整個一片丘陵地。據說南屏山麓一帶,在宋朝時就有淨慈禪寺、興教寺等一群佛寺坐落其間,晨鐘暮鼓,香菸燭光,就又有了“佛國山”的別稱。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山峰壁立若屏障,當佛寺晚鐘敲響時,聲波的共振產生共鳴,同時迴音迭起,南屏晚鐘的情韻由此產生,並以此得名。
雷峰塔坐落在南屏山瀕湖隆起伸向湖面的半島狀餘脈的雷峰上,三面環水,四周林木蔥鬱,佔盡了西湖的湖光山色。雷峰塔相傳是吳越王錢俶為慶祝黃妃得子於公元977年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百姓因塔坐落在雷峰之上,均稱之為雷峰塔。原塔高7層,八面木構簷廊,重簷飛棟,窗戶洞達,形制新創,十分壯觀。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塔遭兵燹,頹然榛莽間。以後,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重修,神采復現,特別是黃昏時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被命名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夏,倭寇掠杭,縱火焚塔,簷廊盡毀,塔身倖存;劫火之餘,僅剩通體赤紅的磚砌塔身矗立湖畔,一派蒼涼、凝重風貌,似酡顏老衲,悽然獨守殘陽。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赤紅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密切關係,成為西湖十景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名勝;“雷峰夕照”名播遐邇:“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臺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至清末民國初,塔身已年久失修,巋然矗立達369年之長;其間,因民間盛傳雷峰塔磚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效,故而屢遭盜挖,於1924年9月25日轟然坍塌,從此斜陽傷逝,勝景荒蕪。雷峰塔倒坍之後,“雷峰夕照”頓成空名,連山也改稱夕照山了。
解放後,隨著杭州經濟文化建設的蒸蒸日上,重建雷峰塔的呼聲與日俱增,終於在2000年12月26日奠基開工;雷鋒新塔,2002年秋如期落成完工。
這次,我們也是首次來觀賞重建後的雷峰塔。從檢票口進入公園區內,塔就矗立在眼前,不過到達塔的底層,還須攀登數十級花崗岩臺階:下面的30多級臺階得步行;中間經過一個開闊的過度平臺,繼續攀登時,臺階的正中間有一部向上的手扶電梯,遊客可自選步行抑或乘電梯,大約也有50來級臺階。
新塔正門的簷下懸掛著啟功先生書寫的楷體雷峰塔的金字橫匾,塔高五層,通高米,其中塔身高米,塔剎高米。塔身設計保留了原宋塔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外觀是一座八面五層樓閣式塔,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簷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