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票一律1元,而且車次很多,每隔5分鐘就有一班車。這大概也可算是小城市方便的地方了!
2日晨7時在公交北站,乘7點30分去大鄣鎮的班車,因為沿途一路招手帶客,9點30分才到達,路程僅38公里。由鎮上去大鄣山臥龍谷景區還有8公里路程,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車!我們猶豫了一下,一位三輪卡司機迎上來,我們也就上了他的車;不一會,跟著又上了6、7個人,居然坐了滿滿一車。司機很開心,把我們的票價從每人5元降到了3元,而且曉有興致地向我們介紹其他的景點,表示願意專程送我們去玩。不過好景不長,開到一半,途中遇上了巡警;三輪卡載客是違章的,司機當然不敢再開了,我們也只有無可奈何地下了車。幸運的是這位巡警很是愛民,見我們年紀較大,就讓我們上他的車捎去景區。
大鄣山臥龍谷號稱是“江南第一謎谷”,峽谷長公里,其間飛流急湍,有數條高落差的瀑布,天然落差竟然達到了730米。進門不遠處立了一塊金庸題字、談不上什麼書法的“大鄣山臥龍谷”石碑;向前走,遙岑遠目,林木蔥蘢,右手邊的林間坡地上建了許多極具山水風情、有獨立吊腳樓式包間的生態餐廳,配套也建造了些具有山野情趣的木結構別墅。一條約1米寬、20米長的壩狀人行步道通向這些餐廳。壩的一面底部的巖面高低不平,使得壩上下瀉的湍流形成的寬幅、落差不等、參差跌宕的人造瀑布格外惹人注目;壩上10公分間隔鋪設的長方塊花崗岩路面,又將這瀑布梳理成了晶瑩透亮的銀色髮絲。壩的另一面是一片水面,不遠處的水面上,與壩平行地建了一座也通向餐廳的原木製廊橋;廊橋的窄長條人字形頂蓋也是原木的,渾然天成,樸拙而貼近自然,中間的一段還刻意略高出一層,突出些變化;廊橋倒影在石墩的倒影上,水上水下兩座廊橋,連廊橋簷下懸掛的紅燈籠也紅豔豔的,分外顯眼,再襯著周邊的美景,真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面。
進入景區,總是沿著峽谷邊的遊步棧道行走,隨著景緻和路面情況的變化,時左時右;不過在林豐葉茂的青山中,也全靠著這歡湍的流水來活化、點綴那美麗的靜止畫面。“大鄣山臥龍谷”的神奇之處正在於這山中的“水”!在路過峽谷較開闊、平坦的地段,可以看到流水匯聚成一潭碧清的水;狹窄、陡峭的地段,湍流直瀉而下,飛龍吐玉,噴雪奔雷,氣象不凡!延綿不斷長達公里的峽谷,地形、地貌結構的些微改變,都會引來湍流無盡的變化,衍生出無窮的樂趣來:水流或激或緩;或寬或窄;或形成落差不等、幅寬不同的大小瀑布,噴珠濺玉,鳴聲轟雷;或緩流在平坦的峽石間,如曲水般的小溪。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良有已矣!
更有甚者,在富於變化的棧道中,還點綴了一些樸拙的木製茅舍、別緻的茶亭、精巧的石屋和懸空的步行索道,使人們在賞玩山水歇步的片刻,也能興致盎然,遊興不減。一切都安排得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人文,使人玩得不覺累,不知不覺中就走完了大約二個半小時的行程。
下午還坐摩托車去了靈巖洞和彩虹橋。靈巖洞印象一般,可能因為類似的巖洞看得太多了的緣故吧。彩虹僑據說是宋代時的古橋了,當然,其間可能重建過多次。它位於清華鎮,橫臥於清華上街的河上,橋長140米,寬3米,由11個高低錯落的廊亭組建而成。橋並不華麗,也算不上什麼古代的建築了,因為經過多次的修復,已很難再現當時的風光和麵貌了。不過,周邊的環境還是很不錯的。橋的左手邊依山旁水,對岸是一片不很高的坡狀青山,臨橋的河岸邊有一個漂游碼頭。當木筏載著一船船的遊客駛向遠方,淡出畫面時,對面的青山綠水也儼然給人一種桂林山水的視覺感受。走在橋面上,向左邊看,視野似乎比在橋下邊看更開闊、美觀些;橋的右邊是一個仿古、有水車的碾米舂粉作坊,裝點在幾個縱橫相連的廊亭內。半個小時跑馬觀花,一帶而過,並沒有什麼新奇的感覺。但看掛在當地的宣傳攝影作品,陽春3月當黃色的油菜花盛開的時候,廊亭式的彩虹橋襯著青山綠水的背景,其間黃綠色為主色調、交相輝映的田園風光也堪稱一絕,綺麗無比!這不啻是給了我一個啟示:是否來年陽春3月應再來一次!
匆匆地趕上了5點半回縣城的末班車,結束了婺源的二日遊。
2007年1月16日(星期二)
遊三清山
遊 三 清 山
05年遊廬山的時候,就有過順道去三清山的打算;但是,二天玩下來腿都提不起來了,只好作罷!這次06年國慶長假上三清